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公司债券发行办法:全面保护债券持有人权益 无担保免审批 全文 -中国高校截至05年底负债超2000亿 76所部属高校贷款总额336亿 -广州遭受特大暴雨袭击 市内部分交通中断 黄河壶口瀑布水量大增 -国务院要求保证市场供应维护副食价格稳定 -农村低保资金实行专项管理 严禁挪用 标准将随物价浮动 全文 -五方携手跨市场监管 防股指期货跨市场操纵 筹备工作取得新进展 -中国年收入2.5万$家庭10年将增2倍 上海占1/4 富裕阶层指数30% -今年1-7月中国使用外资逾369亿美元 增长12.92% 引资政策将调整 -交通部:08年起将改造6000多座公路危桥 火车正点率将达99.9% -中国108城市严重缺水 资源短缺约束可持续发展 黄河水资源紧张
1.55万亿元特别国债发行方案获批 拟分三期发行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8 月 15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7月CPI数据创10年新高,监管部门立即出手抑制通胀。昨日记者获悉,备受关注的1.55万亿元人民币特别国债发行方案已获批。

据悉,特别国债拟分为三期发行,其中6000亿两次,3500亿一次。消息人士透露,首期6000亿额度可望近期发行。

可能借道农行发行

据悉,特别国债发行方式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以某种方式向央行发行;一种是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前者由央行逐步释放作为对冲流动性工具,对市场影响较有限。后者则被认为将强烈吸收资金面,并对股市、债市产生重大影响。

对此,财政部有关负责人透露,特别国债的发行不直接向央行定向发行,而是采取一定方式,增加央行持有的国债。广州证券分析师张光伟指出,由于《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央行不能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因此,本次特别国债可能经过某一中间金融机构进行资产置换。

记者获悉,这家中间金融机构可能选定为尚未完成股改的农行,但对于如何置换,外界仍有疑问。有银行人士指出,特别国债借道农行是为了完成注资。但是,农行有关人士则予以否认,借道国债发行与注资是两回事,之所以选农行作为特别国债发行的中间金融机构,主要因为农行是非上市公司,不需要董事会通过,不需要信息披露,操作便捷。

替代存款准备金率上调

据测算,1.55万亿特别国债若全部公开发行,相当于提高10次存款准备金率,每次提高0.5个百分点。据悉,特别国债的期限是10年以上,锁定资金时间更长。对此,雷曼兄弟在最新报告中预测,央行在8月15日准备金率上调50基点之后,如果9、10月能够发行特别国债,那么今年将不会再上调准备金率。

天相投顾昨日也向记者透露,7月信贷增长较快,货币供应量M2增速创年内新高,6000亿元特别国债在置换给央行后,将成为对冲流动性的重要手段,如果央行一次性强制要求信贷增长较快的银行购买,对目前流动性也会产生较大影响。

对此,财政部有关负责人透露,从对冲流动性的实质看,发债购汇仅相当于用特别国债替换部分央行票据,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因此不直接影响市场货币供应量。

不少专家认为,国债发行不会严重冲击股市。广东科德证券分析师王泽辉认为,这将增加央行的调控手段,因为毕竟加息和提高准备金率、发行央票的作用有限,央行只需要根据日常的对冲与调控需要卖出特别国债收回流动性,而不需要再发行票据了。(袁峰)

来源: 信息时报

相关文章:
特别国债下周或将发行 农行认购首批6000亿
特别国债发行方案获批 首期6000亿有望近期发行
准备金率上调预示特别国债不向市场发行
首批8500亿特别国债或借道农行发行 证券业营收有望超2000亿
央行首批8500亿特别国债将要发行 可能借道农行
外管局严打短期资本入境套利 提高外储收益 特别国债须有远虑
2000亿美元1年内将回流 特别国债有何用意
中国人寿等四家险资或获准购特别国债
特别国债可能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定向发行
特别国债方案启动在即 外汇投资公司9月挂牌
特别国债购汇不会增加赤字 将成外汇投资公司资本金 购汇四好处
财政部:特别国债购汇不会增加中国的财政赤字
财政部:实施特别国债购汇不会冲击金融市场
图片新闻:
南堡油田油气储量11.8亿吨 将带来中国第五次石油储量增长高峰
湖南凤凰县沱江大桥突然垮塌 已确定29人死亡30人失踪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理财技巧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农村计划生育网络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