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上海世博会呈现两大创新亮点 动迁工作获99%以上动迁居民支持  -广州决定收回80宗闲置土地 坚决打击囤积 下半年房价将加速上涨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25亿元 因灾死亡652人 陕西洪灾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厂实现利润翻番 下半年钢价不会有大回落  -沪深股市低开高走 沪指站上4400点 两市总市值逼近20万亿元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8月1日起实施 优抚对象可享受3项优待 -3月末我外债余额$3315.62亿 黑石大跌 国家汇投公司亏损5亿美元  -5油企获首批原油经营资格 民企可经销成品油 高额投资成门槛 -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降2.78% 社科院称GDP应控制11%内 -中国今年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特别国债须有远虑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7 月 13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窦灏洋

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发行1.55万亿特别国债。由于此次特别国债发行规模庞大,用途独特,自然引发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虽然,相关部门已经就特别国债的发行目的和将会发挥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多次说明,但是,对市场最为关心的发行对象、方式、节奏、风险等问题,相关人士却始终没有作出明确说明。这种政策上的模糊,虽为相关部门提供了灵活的操作空间和巨大的影响力,但是,却让资本市场陷入猜测和传言之中,沪深股市也随之发生剧烈波动。尤需指出的是,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特别国债发行前的一个多月,尚未成立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就已经用30亿美元入股具有高风险性的黑石集团,更使市场对特别国债资金的安全性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即将管理的是巨额国家财富,要用好这笔钱,使之获得高于外汇储备的收益,既需要高超的投资技巧,更需要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过去,由于内控机制薄弱,我们在海外投资上屡吃大亏,像中航油事件、国储铜事件都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今天,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绝对不应重蹈覆辙。入股黑石也许是一笔好买卖,但是,这一投资是依据何种制度进行、受何种风险评估机制管控也是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问题。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今天的国内、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中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增加,要求政府部门在制定重大经济政策时,不能再“摸着石头过河”。事实上,党的执政能力的不断提高,社会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进步,已经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完全有理由、有条件让政府决策更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把好事办得更好。

就特别国债而言,既然我们的目的是缓解流动性过剩,提高国家外汇储备收益,使宏观经济更稳定、更高效地运行,那么我们就应该有通盘的考虑,全面的风险评估,坚持制度建设先行,避免走一步,看一步。

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尽快明确特别国债的发行对象、方式、时间,以及特别国债的操作原则和方法,给市场以明确的政策预期,避免市场因政策预期不明朗,出现非理性波动。另一方面,应尽快健立建全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风险控制机制,并明确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主要投资方向、投资领域和投资结构,避免盲目投资,引发风险。

同时,也应注意国家外汇投资公司面临的国际政治风险。目前,在世界上资产总值排名靠前的国家级外汇投资公司主要是阿联酋、沙特、科威特、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的特点是,国内市场狭小、人口少,拥有的巨额石油美元或国家外汇储备只能到国际市场上寻求保值增值。而这些国家的外汇投资公司一般都是由国家直接出资,并非“举债投资”,与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可比性并不大。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加上“中国威胁论”在一些国家还很有市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很可能在海外遭遇政治壁垒。如何防止经济问题政治化,既是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将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我国外交将面临的新挑战。

特别国债的积极意义不容否定,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特别国债事关国家经济安全,更需要全盘细致的规划和切实可行的执行机制。在这一问题上,我们既要看到可能带来的好处,更要仔细分析可能产生的风险,未雨绸缪,这样于国于民都有利。

来源: 中证网

图片新闻:
长江上游强降雨形成新一轮洪峰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
中国将在北部湾重点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缓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