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上海世博会呈现两大创新亮点 动迁工作获99%以上动迁居民支持  -广州决定收回80宗闲置土地 坚决打击囤积 下半年房价将加速上涨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25亿元 因灾死亡652人 陕西洪灾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厂实现利润翻番 下半年钢价不会有大回落  -沪深股市低开高走 沪指站上4400点 两市总市值逼近20万亿元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8月1日起实施 优抚对象可享受3项优待 -3月末我外债余额$3315.62亿 黑石大跌 国家汇投公司亏损5亿美元  -5油企获首批原油经营资格 民企可经销成品油 高额投资成门槛 -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降2.78% 社科院称GDP应控制11%内 -中国今年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周五沪深股市先跌后涨 近八成股票上涨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7 月 27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周五沪深股市收盘微跌,今日大盘因受到宏观调控力度加强以及外围股市大跌的消息影响,两市大幅低开,随后沪综指盘中下探五日均线。不过随着金融板块探低回升,两市股指也快速回到昨收盘位置,盘中两市股指维持高位震荡的格局。沪综指以4,315.37点低开,盘中一度下探至4,268.79点后震荡回升,高见4,357.34点,收报4,345.36点,跌0.03%;深成指报14,614.10点,跌0.04%;中小板指报4,998.43点,涨0.81%。两市共成交171亿股,成交金额2,151亿元,较前一交易日成交金额2,100亿元放大2%。  

盘面看,近八成股票上涨,煤炭、钢铁、节能环保、新能源、参股金融、电子信息、医药等板块涨幅居前;金融板块今天对指数拖累明显,盘面上钢铁、煤炭、石油股表现出色,另外公用事业、外贸板块也有不错表现,ST股继续保持活跃,银行板块和保险股继续小幅回落。超跌股的行情开始再度活跃,供水体系、污染治理行业、太阳能及风能发电等行业后市机会较大,从行业估值的角度看钢铁、银行、交通运输、部分机械制造行业的股票有机会。目前市场多空争夺较为激烈,前期强势板块如金融、地产等总体休整,近期主流板块的降温使得大盘上行动力显得不足。近阶段几个强势群体如科技板块中的同济科技、哈高科等相继涨停,医药医疗、装备制造、商业旅游、本地股和参股券商概念股等也有不俗的表现,说明多方目前仍牢牢地掌握着优势地位,近日市场继续上行的基础依然较为牢固。

今日大盘走出先跌后涨的市场格局,盘中石化、钢铁、节能环保、农业等都有上佳表现,成交量保持2100亿左右的水平,显示目前市场投资者持筹心态平稳,后市大盘有继续创出新高的机会,在大盘股指强势上行至历史最高点之际,市场出现一定的震荡或有短线反复无疑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而大多数个股与板块则仍有较强的表现,从股指运行看,两市周末均保持高开高走的强攻姿态,大盘日线虽收成星型线,使得短线变数相对较大,但大盘股指已相继再创历史新高,而中短期均线则多头上行并构成层层有力的支撑,且成交量随之再次出现放大,说明资金运作热情已再度提高,近日延续强攻态势的可能性便相当大。市场行情在新高创出之后,虽然面临着短暂的调整要求,但中级大盘的涨升之势已经难以阻挡。上周五以来,沪指涨幅已经超过10%,而市场中大多数的蓝筹股最大涨幅均超过15%,决定了本轮行情的主力将依然是金融、地产等为核心的蓝筹体系,也因此决定了本次行情的突破性质。今日大盘继续震荡整理,个股整体活跃度仍较强,沪指最终以螺旋小阳线报收,表示多方力量略占优。从近日K线组合上看,今日沪指K线低于上根K线,收十字小阳,意味着后市仍处在转折区,还要进一步确认。从K线形态上看,大盘5、15分钟线顶背离调整还未确认结束,短线还要震荡调整,30、60分钟线仍处于头部升高上涨阶段,因此,短期调整幅度不会大,调整后将继续上涨。而大盘周、月K线上,K线形态及大的均线系统仍保持多头向上,表示大盘长期仍处在牛市上涨趋势中,将继续盘升。(野村证券/贾健)

来源: 发展门户网
声明:
此文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公司立场和意见,未经作者本人和本网同意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长江上游强降雨形成新一轮洪峰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
中国将在北部湾重点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缓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