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上海世博会呈现两大创新亮点 动迁工作获99%以上动迁居民支持  -广州决定收回80宗闲置土地 坚决打击囤积 下半年房价将加速上涨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25亿元 因灾死亡652人 陕西洪灾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厂实现利润翻番 下半年钢价不会有大回落  -沪深股市低开高走 沪指站上4400点 两市总市值逼近20万亿元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8月1日起实施 优抚对象可享受3项优待 -3月末我外债余额$3315.62亿 黑石大跌 国家汇投公司亏损5亿美元  -5油企获首批原油经营资格 民企可经销成品油 高额投资成门槛 -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降2.78% 社科院称GDP应控制11%内 -中国今年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市场压力下 债券基金纷纷转道“打新”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7 月 23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下半年债券市场将面临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和发行特别国债等调控政策的压力,债券基金将面临考验。受此影响,目前债券基金正在谋求转型,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转道“打新”。

近期南方基金即公告,其旗下南方多利中短债基金将转型,转型后该基金将在相对稳定的债券投资收益基础上加入新股申购等内容,以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增加持有人收益。

债券市场面临压力

债券市场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不确定的宏观调控的因素,据一位债券基金经理介绍,当前宏观基本面对债券市场影响偏负面。CPI走高、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发放增长幅度较大,债券市场面临较大压力。

诺安中短债基金经理钟志伟也认为,经过近半年的调整,债券市场的收益率曲线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移,债券的收益率已经具备一定的吸引力。但是鉴于宏观经济面的风险尚未得到完全释放,因此在三季度,债券市场依旧面临宏观调控的政策风险。

他认为,货币政策整体趋紧的方向已经不容质疑。对于债券市场而言,目前最大的宏观经济基本面压力主要来源于物价和消费指数的不断攀升,并且这一趋势可能将持续。目前财政部已将利息税由20%降低至5%,而且再次加息,三季度债券市场将承受宏观政策面的较大冲击。

其次,财政部1.55万亿特别国债的发行将对整个债券市场产生较大的压力,不论其发行方式如何,都会对长期债券的供给形成一定的冲击,债券市场近期回暖的可能性较小。

因此,钟志伟认为,今年三季度债券市场仍将处于调整过程中。深圳另外一家基金公司固定收益研究总监也认为,虽然今年以来债市偏空,但是今年四季度贷款和贸易顺差增速有望回落,债市也不乏积极因素。

债券基金转道“打新”

宏观层面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对债券市场造成影响,这也影响了债券基金的配置。债券基金未来将主要以防御型策略为主,保持较低的投资组合久期,以减轻债券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同时,部分债券基金也谋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通过“打新”以保持有吸引力的收益率。今年工银瑞信发行了打新股的工银瑞信增强收益,南方基金旗下的南方多利中短债基金也更改条款,增加申购新股内容。

与货币市场基金相比,债券基金通过“打新”等创新措施,其吸引力明显增强,根据基金二季报,上半年债券基金份额增加了204.6亿。6月21日,工银瑞信基金即公告运用其固有资金7000万元申购了其旗下有“打新”内容的工银瑞信增强收益基金。同时,近期该基金还暂停了单日每基金账户申购、转换转入金额超过1000万元的业务。这说明该基金明显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

固定收益率产品吸引力增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近期股市调整震荡,许多投资者转而投资固定收益率产品。国投瑞银固定收益研究总监芮颖也表示,一旦股市出现震荡调整,固定收益类产品将会变得有吸引力。

除了债券基金积极参与打新外,近期银行也发行了众多理财产品参与打新,目前囤积在一级市场打新的资金在2万亿元左右。由于申购新股资金增多,新股发行价也明显提高,中国远洋发行价市盈率接近100倍。因此,一业内人士对此表示担心,一方面打新没有任何含金量,只要资金量够大就可以中签;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资金参与打新,只会进一步推高新股发行价。(杜志鑫)

来源: 证券时报

图片新闻:
长江上游强降雨形成新一轮洪峰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
中国将在北部湾重点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缓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