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研究局副局长刘春航日前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举行的“亚洲金融危机十年后的中国”研讨会上表示,经历了几年的改革,中国国有银行从被国际舆论认为技术上已破产到变成国际资本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投资对象,这说明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成果是非常显著的。
从财务状况来看,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从2002年的23.6%下降到去年的7.5%。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四家上市股改银行股本回报率超过13%,资本回报率在10%左右,不良贷款率在2%至4%之间,这些指标都已经基本上达到国际先进银行的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国有银行的经营理念也在发生根本的改变,从过去盲目地追求规模和市场占有率,逐步转向追求风险收益和股东价值。四家股改银行上市也大大提高了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就2006年市值计算,工行、中行和建行已经跻身全球十大银行之列。
国有商业银行的状况与以前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暴发时,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四家国有独资银行的财务状况不良贷款比例高达28.4%。在1997、1998年间,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技术上已经是破产的,仅仅是在庞大的居民储蓄以及国家信用的保护之下才得以生存。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看,中国国有银行的改革大体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发行特别国债补充资本和不良贷款剥离为主要内容的财务重组和机构改革。在这个基础上,从2003年开始,工、中、建、交四家银行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此外,2003年以来,中国银行业监管水平取得巨大进展,对外开放水平有很大的提高,金融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善,这些外部经营环境改善也有效地促进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
刘春航说,下一阶段的工作就是从股份制银行为起点,完善公司治理,建立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现代化的金融企业。这一段路程可能更加艰巨和复杂。
但刘春航也表示,中国国有银行改革在取得成效的同时,还应关注自己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除此之外,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中还存在着其他矛盾,包括流动性过剩、监管体系不完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过高。(记者姚均芳 韩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