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制造业已显露复苏迹象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实体经济的剧烈收缩和震荡已经逐步减弱,在各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刺激下,新增生产需求开始增长,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制造业似乎摆脱深陷衰退的阴霾,纷纷出现筑底回升的迹象。
JP摩根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PMI指数3月份再次回升1.4个点至37.2,为09年以来连续三个月回升。具体来看,新订单指标大幅上升4.4个点至35.8,超出市场预期;产出指标上升1.8个点至35.2;就业市场略有改善,指标回升0.8个点至35.8;投入价格指数回落0.9个点至34.2,下降速度较前月加快(尤其在欧元区)。从各国指标来看,前期持续萎缩的欧元区制造业也出现反弹,德国制造业订单结束连续6个月下滑3月季调后上升3.3%,英国4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也从3月份的39.5升至42.9;美国、日本制造业也明显回升。美国4月ISM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从3月份的36.3%回升至40.1%,为去年9月份全球经济衰退形势恶化以来新高。根据历史经验,ISM制造指数在经济触底反弹的过程中如果达到42,意味着经济将结束衰退,如果超过42则意味着经济将呈现出正增长。日本作为未来三到六个月基本投资的指标,机械订单2月比1月提高了1.4%,出现五个月以来首次出乎意料的反弹。而中国的PMI指数更是连续五个月反弹,跨越经济周期的分界线,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11个分项PMI指标中,6 项超过50%(产出、新订单、就业、供应商配送时间、采购、购进价格),1 项达到50%(进口),只有4 项仍低于50%(原材料库存、产成品库存、出口订单、积压订单)。这表明中国制造业活动的复苏已经得到了更广泛的支撑。
二、全球产能利用率仍处于历史低位
但是对于这些复苏迹象我们不能轻言乐观。就产能扩张与经济周期的关系而言,在经济波动周期由上行期向衰退初期的转化阶段,社会总供给明显大于总需求,伴随存货同比的持续显著上升,企业开始选择减少产能利用率,意味着经济进入 “去产能化”阶段,经济衰退也由此进入深化期。产能利用率(Capacity Utilization),也叫设备利用率,是工业总产出对生产设备的比率。当产能利用率超过95%以上,代表设备使用率接近全部,通货膨胀的压力将随产能无法应付而急速升高,反之如果产能利用率在90%以下,且持续下降,表示设备闲置过多,经济有衰退的现象。一般而言,在“去产能化”过程中,反映“去产能化”程度的指标即产能利用率持续下行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从各大经济体看,产能利用率降低仍在继续。美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较欧元区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下降幅度更显著。2007年9月份美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达79.7%,而至2009年2月份美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已下降至67.4%的水平;欧元区2008年第四季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约为81.6%,较2007年第二季度84.6%的水平下降了约3个百分点。今年1季度日本钢铁行业和石化工业产能利用率分别出现了30%和20%左右的下滑。同样,作为新兴经济体的巴西,2009年前2个月钢厂的产能利用率只有约47.5%;钢铁出口与去年同期相比则减少了51.6%。与2007和2008年产能利用率80%的平均水平相比,凸显了金融危机对新兴制造业国家的重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