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6月中国宏观经济逼近趋热警戒线 -"十一五"中国将建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促进产业升级 答问 -中国投资50亿用于科技攻关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不是主要污染源 -大陆人可申请赴台接受医疗服务 任何医疗机构不得规避集中采购 -上海世博会呈现两大创新亮点 动迁工作获99%以上动迁居民支持  -广州决定收回80宗闲置土地 坚决打击囤积 下半年房价将加速上涨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25亿元 因灾死亡652人 陕西洪灾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厂实现利润翻番 下半年钢价不会有大回落  -沪深股市收盘续涨 沪指收盘4471.03点 两市总市值逼近20万亿元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8月1日起实施 优抚对象可享受3项优待
许小年:化解流动性过剩的根本之道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6 月 29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当前的流动性过剩是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的产物,推进监管改革、解除对投融资的行政管制才是根本解决之策

流动性过剩溯源

中国是否正在步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后尘,进入一个流动性过剩的泡沫时代?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短期的货币政策方向,而且对于防止日本式的“繁荣-萧条”在中国重演,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流动性(Liquidity)一词在经济学教科书中常与货币(Money)混用,一般指对产品、服务和资产的购买力,世界各国多用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等指标衡量流动性。从这些指标看,中国确实存在流动性过剩问题。

2006年末,广义货币M2对名义GDP的比率高达1.65,同期日本的M2/GDP比率为1.43,而美国仅为0.53。问题在于,相对于经济规模,为什么中国的货币供应这么高?主因是贷款和居民储蓄存款高速增长,并非货币或汇率政策所造成。由于贷款和储蓄存款的增长具有刚性,当前的流动性过剩也很难用货币政策去调控。

银行存款的增长反映了财富的迅速积累和积累形式的单一,盈利压力迫使银行努力将存款转化为贷款,但贷存比仍不断下降,近期已到60%左右的低位(作为一个参照,美国商业银行的贷存比在90%至100%之间波动)。银行的尴尬道出流动性过剩的实质:现有金融体制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以银行信贷为主的融资体系对实体经济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发达,而科技产业和服务业相对落后。企业必须拥有足够的固定资产作抵押,以及足够的现金流以确保还本付息,才能从银行借到钱。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可满足这两个条件,而科技企业既没有多少固定资产,创业初期也没有现金流;服务业有现金流,但缺少固定资产。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长期在40%左右徘徊,从2002年以来呈下降趋势,而印度的服务业2005年占GDP的52%,并且在持续上升中。

流动性过剩在制造业产生的“泡沫”没有在国内引发通胀,而体现为过剩产能,国内市场容纳不下,就涌向海外市场,造成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膨胀,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一如日元20多年前的情景。倘若日本当时靠服务业推动经济增长,而服务大多是非贸易品,日元或许不致升值50%以上。

后果更为严重的是资产泡沫。日经指数1989年底从4万点的峰值急跌,直到2003年4月才在7800点左右回升。日本房地产市场几乎同时崩盘,城市土地价格指数从1991年的148跌到今年3月的64。股市和楼市的损失变成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坏账,而金融体系的瘫痪将日本经济拖入萧条长达15年之久。这样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中国资本市场当前的泡沫已是不争的事实,市场分歧仅在于泡沫是处于成长阶段,还是已在破灭之中。“人民币升值”、“人口红利”等说法既经不起理论推敲,也缺乏数据支持,最具解释力的仍然是流动性。银行的活期存款和上证A股市盈率密切相关,活期存款的增长2005年4月从9.9%走出谷底,市盈率随即在5月从15.7倍开始反弹,而触发活期存款转折的正是贷款的增长,企业当期只用掉所获银行贷款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回存银行形成活期存款。自那以后,活期存款加速增长,奠定本轮行情最重要的基础。今年4月,活期存款同比增长21.4%,市盈率也创下53.3倍的近期纪录。

资产泡沫的可怕在于其不可预测性——破灭时点的不可预测,以及后果的不可预测。

减少泡沫对经济的影响,必须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短期的货币政策如提高准备金率、加息和扩大人民币浮动区间都是必要的,有助于抑制流动性泛滥,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问题。如何突破银行主导的局面,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来源: 《财经》杂志
1   2   下一页  



相关文章:
许小年:号脉山西经济转型 要从美国德克萨斯看起
许小年:股市黄金十年的说法没有依据
许小年:政府不该过度干预企业投融资行为
许小年:从“国退民进”到“官退民进”
许小年:解析国家控股的“七大行业”
许小年:公共品不等于政府品
许小年:国有金融机构中很难产生世界级企业
许小年简介
图片新闻:
长江上游强降雨形成新一轮洪峰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
中国将在北部湾重点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缓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