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本位与大局
身为县委书记,卢小亨对民勤面临的问题有这样的判断:民勤的生态治理就是一个还账的过程。人类欠了自然的账,要还;生产用水挤占了生态用水,也要还。而还账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民勤人搞“耕作土地林草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严格地说是一种还账的生态公益型行为。守住风沙线,保护好民勤绿洲,首先受益的当然是民勤人自己。这道理在民勤妇孺皆知。“民勤人为谁治沙?”这句话在民勤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民勤人治沙当然是为民勤人自己;第二个层面的意思是民勤人在为全国人民治沙。这就涉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问题。守住民勤绿洲,阻止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合拢的步伐,保护河西走廊东部的生态环境,当然对甘肃、对北方,乃至对全国都是最大的公益行为。但对普通人来说,这种热情仅靠道德说教是难以为继的,特别对于民勤之外的人来说,更不该仅以道德理想要求别人奉献,而自己坐享其成。
由于缺乏国家生态建设的相关政策,以及国家生态补偿政策的支持,加之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性限制,目前,民勤开展的生态公益型事业人口转移行动,便成了一个县级行政单位在其行政管辖范围内的独立探索。而这种探索多少有些悲壮的色彩:孤军奋战,甚至是独孤求败。
为了破解这一困局,民勤方面请来中国科学院及兰州大学的专家学者实地调查,谨慎推理,提出在民勤建立“国家生态特区”的大胆设想。期望藉此确立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保障民勤生态特区建设的持续进行;用国家生态补偿基金,保障退耕还林还草,建立完善的生态屏障体系。改变现在多头治沙、分散投资的办法,改由国家集中投资、整合资源、全面规划,一揽子解决特区内的生态、移民、扶贫、教育等问题。
本地的官员们也期待着,设想中的民勤生态特区以“生态质量”为政府考核的主要标准,而不是现行的GDP标准。当然,并不是每一个民勤人都对未来抱有这样的期待。“这或许就是一个美好的梦!将来民勤绿洲变为沙漠时,这个梦或许会被考古学家挖掘。”民勤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对此抱有悲观的看法。
但卢小亨却坚信自己的想法能够变为现实,首先可以在民勤建立国家级防沙治沙实验室,再建一所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除了培训专业技术人才外,还开展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专门培训,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民勤国家生态特区。
这位年轻的县委书记坦诚:胸中没有大局、没有理想治不了沙,但只有大局,只有理想,不顾人们的现实利益、眼前的诉求,不正视二者之间的矛盾,更治不了沙。
春季,民勤的治沙工人们在劳动。
7月23日,民勤县教育系统开展的“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主题活动启动仪式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