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1月份,德国以及欧洲的大部分地区虽然阴雨连绵,但气温并不低,丹麦的气象研究所甚至预报,在12月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期间,气温可能会较常年的平均气温偏高1摄氏度。而在中国的北方大部分地区,今年11月份就下起了几十年未遇的暴雪,气温骤降。登上长城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紧裹大衣,感叹没想到北京的天气和他老家芝加哥一样冷。
中、美、欧三地气温的差异和人们的感受,似乎预示着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各方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看法也难以一致,至少在科学界是如此。
事实上,全球范围的平均气温在1998年达到了一个高峰值后再也没有出现新的纪录,这是德国基尔莱布尼茨海洋科学研究所著名的气候研究专家马杰布·拉夫提得出的研究结论。地球的气温从20世纪70年代直至90年代末平均增加了0.7摄氏度,之后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拉夫提的计算机气温曲线图显示,最近的10多年,全球的平均气温基本上处于一个平台的位置,没有明显的增加。拉夫提称:“地球变暖处于一个暂停状态并不奇怪,不可能年年出现新的纪录。”
英国哈德利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最新出炉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支持了拉夫提的观点。这份报告显示,从1999年至2008年,全球平均气温仅增加了0.07摄氏度,而不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中所说的0.2摄氏度。如果加上厄尔尼诺和拉尼拉两个气候影响因子,实际气候变化接近于零,相当于停止状态。这份报告也指出,世界各地区的气温变化差异还是很大,例如极地的气温增加了近3摄氏度,这也是导致极地冰川加速融化的原因,但在北美、西太平洋和阿拉伯半岛地区气温却在下降,欧洲大部分地区气温略有上升。
通常媒体在报道气候变化方面,喜欢报道极地冰川正在消融,并由此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可能产生一连串灾难的恐怖后果。事实上,极地冰川融化并不代表整个地球变暖,全球气候变化监测网共由517个气候观测站组成,每个观测站在地球上都是很小的一个点,必须利用大型计算机对整个观测区域进行计算。另外地球上还存在许多气候观测盲区,例如覆盖面很大的南北两极只有约20个观测站。哈德利中心的研究人员认为,将极地的气候变化视为全球的气候变化是不客观的。
拉夫提表示:“我们必须公开地说明,温室气体造成的温度增加不会接二连三地创新纪录,而是存在自然的上下变化。”将个别地区的气候现象,如马里的干旱、中美洲的飓风作为普遍意义的气候变化例子是不合适的。拉夫提指出,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太多地主观推测气候会一直上升,而事实上气候是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甚至气候变冷也很正常。他称一些研究气候变化的专家喜欢用计算机模型预测百年以后的气候变化情况,却不敢或无法预测10年以后的情况,因为这样的研究没有风险,就像算命大师一样。
拉夫提认为,自然因素是影响地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其中海洋洋流规律的变化、太阳活动周期以及火山喷发对气候的中期变化起决定性作用。例如1991年6月的皮纳托博火山喷发,使全球气温下降了0.5摄氏度。最近10年人们很少听到太阳黑子活动的消息,是因为太阳活动周期处于低潮,美国宇航局的研究人员认为,太阳活动是影响气候变暖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海洋研究专家,拉夫提注意到太平洋较冷的底层洋流向赤道移动的现象增强,这也可以解释赤道附近气温有所下降的原因。拉夫提称,如果太平洋底层洋流确实是减温因素,在未来的10年内,全球气候还将保持相对稳定状况。
在德国众多的气候研究专家中,拉夫提算是一个非主流观点的专家,大部分的专家还是支持IPCC报告的观点,深信全球气候确实是在变暖,而且人类活动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参与编写IPCC报告的德国波茨坦气候变化后果研究所专家拉姆斯托夫甚至和拉夫提打赌2500欧元,称自己一定会赢。对此拉夫提表示拒绝,称:“我们是科学家,不是玩扑克游戏。”(本报柏林11月23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