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会10日在北京发布《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报告称,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长江流域未来50年地面气温将可能上升1.5摄氏度至2摄氏度,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将呈进一步增加趋势。
由世界自然基金会组织编写,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都山地所、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和复旦大学的20余位研究人员历时2年共同完成的这份报告,阐述了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的影响,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报告说,根据长江流域内147个气象站点资料显示,相对于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值,20世纪90年代整个流域的年平均气温增加0.33摄氏度,而2001年至2005年升温幅度达0.713摄氏度。预计未来50年,长江流域地面气温将可能上升1.5摄氏度至2摄氏度。
报告指出,长江流域的季风特点决定了该区域受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较大,在过去几十年气候变暖的过程中,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呈增加趋势,而未来的气候变化可能使其进一步加剧,洪灾、冰雪灾害及干旱事件有增加的趋势。
报告建议,结合长江流域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的特点,采取有效的适应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如,加强长江沿岸经济规划与布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流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能源电力系统、交通运输系统和水利工程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改进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体系;合理调整农业种植制度,优化种植结构,培育和改良适应气候变化的新品种,改善农田管理措施;增强公众意识,加强环境教育,全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报告首席科学家徐明表示:“对气候变化,应提前采取适应性措施,做到无论未来气候变化与否或怎么变化,都不后悔。”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尹伟伦在报告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国内关于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研究经验欠缺,这一报告的研究成果将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对相关研究单位也具有较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胡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