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对空气颗粒物影响最大
新京报:4天的测试您觉得时间够吗?
唐:我们原来的希望是,时间能更长一点,检验的效果也能够更好一点。但不能因此影响北京市其他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市政府决定的4天,其中包括两天周末,另两天是星期五和星期一,周五和周一是各项活动繁忙的时间,周日和周六又是另外一种情况。我们希望利用这几天,判断方案实践的效果。
新京报:您刚才说,奥运空气质量保障方案包括控制各种污染排放,为什么这次以机动车为主?
唐:这四天的时间,主要是对机动车方面的措施,其他工业和其他的措施不做特别的安排。原因就是:对可吸入颗粒物来讲,机动车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影响也是最大的。
大气当中真正影响能见度和人体健康的细颗粒物,最主要的就是机动车排放。而且,机动车排放出来的一次污染物会在大气当中转化,生成二次污染。通过机动车控制,可能是最能看出效果的。
新京报:在此期间,有哪些空气质量测试?
唐:我们从8月1日开始,就已经布置了一些专门的监测点,开始监测。这是为了进行比较。从8月1日开始到17日这个阶段是什么样的情况;再看17日到20日,机动车减排了之后,污染物情况会有什么样的变化;然后是20日之后,当机动车减排方案结束之后,我们还要继续观测。直到8月底。一个月时间的监测结果,用来帮助判断17—20日期间汽车减少的效果。
中非论坛交通限行效果明显
新京报:这次测试,对空气质量改善有没有一个预期?
唐:关于交通限行的措施在北京不是第一次,上次中非论坛的时候已经进行过一次,那时候只停了40多万辆公车,效果还是明显的。甚至在哈佛大学有一个研究报告指出,如果从卫星图片上来看,那几天北京的氮氧化物是明显降低的。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那几天的气象条件非常有利于扩散。有交通限行的效果,也有老天帮忙的效果。究竟天帮忙起了多大的作用,交通限行起了多大的作用,目前很难判断。
但是这次是不一样的,17至20日的限行,我们做了很多的安排。包括气象条件和排放的情况,会综合起来进行考虑。一方面可能会很快得到的结果就是综合的效果,但要完全把气象和综合的效果区别清楚,可能需要一段时间。
新京报:会遇到什么困难吗?
唐:最不希望的情况就是下雨。雨是很大的外界因素,完全把其他的因素给掩盖掉了。比如在前些天的雷雨天气里,就一直没办法得到有效数据。
“单双号限行已是国际惯例”
本报讯 (记者 王姝)昨日,北方交通大学经济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欧国立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单双号限行措施只是给北京市民提了个醒儿,尽量选乘公共交通工具,“当城市交通需求大于城市道路发展时,自驾车不仅会给他人带来拥堵等负面影响,而且,自己也不会感到方便”。
欧国立表示,目前,“单双号限行”类交通管理措施,已成国际惯例,各国际大城市遇奥运会等重大事件时,均会采取这样的管控措施。
从100万辆车到300万辆车,北京只用了十几年时间。欧国立认为,北京的机动车数量涨幅,已高出国际上其他大型城市,基于此,出现拥堵、空气污染等问题,在所难免。但任何一个大都市,如果未对购车等交通需求加以限制,必然引发拥堵等后果。
“解决这些问题,有很多办法。‘单双号限行’类措施,只是救急。”欧国立称,现在国际上做得比较好的城市,大多采取了收取城市拥堵费、提高中心城区停车费收费标准、控制机动车涨幅等措施,这些措施都值得北京借鉴。
欧国立说,由于北京的公共交通设施,尤其是轨道交通正在建设中,单双号限行后,不少市民会觉得不方便。因此政府有关部门执行单双号出行措施时,可以效仿去年中非论坛的做法,加大公车停驶比例,市民即使不方便,也会觉得“值得”。此外,执法必须公平,违禁上路者必须得到应有的处罚,这样既可以维护政府的公信力,也能有效保护遵规司机的权益。统筹:本报记者 王姝 采写:本报记者 王姝 马力 贺文 王荟 摄影:本报记者 赵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