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 急功近利“媚商”
“政绩工程”催生“污染园区”
“某些地方上马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冲动很强。”环保总局总量控制办公室副主任刘炳江说,区域限批就是要限制这些地方的盲目发展冲动,向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植入”环境风险意识。
“中华环保世纪行”执委会主任何嘉平指出,工业园区成“污染园区”,其中主要原因是“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的驱使,不少地方招商引资急功近利,不同程度地存在“媚商”现象,“唯GDP论”在某些领导干部中还有相当大的市场。
“前些年全县没有几家像样的工业,虽然农业成绩显著,但全县经济发展总体上十分落后。建立工业园区后,为了加快招商,就匆忙进了一批企业。”莘县环保局局长坦言:“为了降低企业成本,最初在环评上要求相对松一些。”
“经济发展要上环境保护要让”
在激烈的竞争中,有的地方出“狠招”,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大开绿灯。记者了解到,一些地方领导甚至要求当地环保局长:“经济发展要上,环保要适当让一让。”“让”的结果就是不仅税费要优惠、办事要快捷,而且环保手续也要“简化”,把“先上车后买票”“上了车也不买票”当作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或干脆给工业园区上特殊保护招牌,严禁环境执法人员进入。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环资委有关人员介绍,园区申报的重大项目,一般由地方某位领导主抓,急于建成,就先建项目,环评后面跟上。宁夏地处西北落后地区,为了能够留住一些企业,不敢设高门槛。石嘴山市强制要求一些污染企业上环保设施,结果一些企业去了其他省,GDP增速明显下降。
把好园区项目“入门关”
记者随“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调查发现,企业环评多数项目由开发区管委会自行越权审批,企业没有按照“三同时”要求建设治污设备,长期违法生产,污水的PH值严重超标;有的长期不征收排污费,环境管理处于真空状态。
全国人大环资委专家指出,应该把园区产业发展规划与产业政策、环境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等进行统筹规划,项目进园区,先要有区域规划环评,再有企业环评,真正把好园区发展的入门关,使招商引资更具吸引力,而不是为将来发展埋下隐患。
“将环境指标真正纳入官员考核机制应当是解决污染的首要措施。”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表示,政绩观的改变必须有强有力的约束机制,那就是官员环保考核问责机制。“环评风暴”变成制度法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限批”给工业园区污染敲响了警钟。正在加紧排查整改的濮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胡永胜说:“这次‘限批’,对我们是个教训,借着整改契机,园区将加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绿色信贷遏制
双高行业扩张
首批通报30家违法企业
“我国当前的严峻环境形势表明,少数专业部门的减排手段有限,必须与更多宏观经济部门联合起来,进行制度创新。”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30日说,环保总局首度联手人民银行、银监会,以绿色信贷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扩张,日前已向银监会、人民银行通报了第一批蚌埠农药厂等30家环境违法企业名单。
控制违规企业项目信贷
据了解,7月中旬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出台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以绿色信贷机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环保总局政策法规司环境政策处处长原庆丹说:“《意见》的出台,关键是建立一种部门合作的信息联动机制,这将加强法制、体制、市场对环境的保护力度,同时提升公众参与度。”
切断严重违法者资金链
潘岳说,对于当前水污染事件集中暴发的趋势,“区域限批”和“流域限批”已是环保总局现有法规内最强力的措施,但作为单纯的行政手段,还是不能根本遏制污染恶化的趋势,需要更多地结合经济杠杆的力量。2007年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8.5%,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更是增长20.1%,高于工业1.6个百分点。增加这些行业的企业获取资金的成本,甚至切断严重违法者的资金链,是遏制其投资冲动的紧迫要求。
绿色保险正在研究试验
潘岳表示,继绿色信贷之后,环保总局还将联合财政部、保监会、证监会等部门,就绿色财税、绿色保险、绿色证券进行政策研究与试验,成熟一项推出一项。(顾瑞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