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分析
产业结构及过度扩招造成失业
●王伯庆,西南财大特聘教授,麦可思创始人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低技术含量的产业结构,这些行业需要的劳动力是低薪工人,而不是大学生。近几年我国经济以高速增长,但这些增长是依靠低技术的劳工实现的,对大学生的需求有限,特别是工商管理类专业。
部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次要原因是,供大于求的专业盲目扩张。我们的调查表明,2009届本科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有约44.0%的失业人数集中在少数的10个专业里,我国有500多个本科专业,说明这部分专业确实是严重过剩了。但部分学校为了能扩大办学规模,还是通过各种渠道来争取设立这些专业,如工商管理、法学、计算机、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会计等。学生花很多钱读书,最后找不到工作。当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产业的需求也是原因之一。
薪金与预期产生偏差
●范晓军,东方汇佳学堂副校长兼首席培训讲师
半年后失业量较多的这几个专业均是学生填报志愿时最喜欢选的专业,因为大家都认为法律、管理、英语、计算机等专业日后找工作容易,是高薪专业。很多学生不管自己的兴趣、特长就选择了它们,造成了这几个专业供给过剩,学生素质、能力参差不齐,很多学生艰难毕业;等到工作时,才发现自己的能力远达不到公司要求。
企业也因为这些专业的人才供过于求,而降低薪金,这和学生的预期薪金产生很大偏差。有的学生虽然薪资还满意,但天天疲于不感兴趣的工作,只好再择业。
■求职心态
“钟情”北京型对就业地域期望不完全合理
在校园宣讲会上,记者遇到很多从外地赶赴北京的大学生。虽然相对北京高校的学生,他们感觉到了竞争的压力。但“北京的机会更多”,“希望能在北京生活,不愿意再回到小城市”的想法使得他们在择业时将北京作为首选。
《2009年北京市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北京2008届大学毕业生最愿意去的是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最不愿意去的是区县和地级城市。一些北京本地生源表示“费力地考上北京的学校,不留在北京不是前功尽弃了?”
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大学生并不是贪图大城市的享乐,主要缘于大城市机会多,他们渴望成功。
点评:从就业城市类型期待来看,北京市2008届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地域的期望不是完全合理的。中等城市和大城市的两家公司,给出相同的薪酬,很多学生还是会选择大城市的公司,这无可厚非。但他们没有考虑到大城市不断攀高的生活成本,以及日益激烈的竞争带来的机会的稀释以及发展空间的挤压,使得一般高校、单枪匹马的年轻人很难在大城市站稳脚跟。因此,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地域的期望值有待于进一步理性,家乡、中等城市等都可以纳入考虑范围。(王伯庆)
随时冲锋型企业不欢迎没做好准备的人
虽然距离毕业时间还有大半年,薛景然已经进入一级备战状态,每天赶赴不同的校园宣讲会,并向几十个公司投出了简历,岗位涉及企划、行政、销售、市场等,只要是对专业没有严格限制的公司,她都会去尝试。用她的话说:“宁可错投一千,不可放过一个。”薛景然的说法道出了很多同学的心理。采访中,有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公司的校园招聘会上,经常有同学连职位都没有看清就挤过来投简历,并且把职位由高到低投个遍。
点评:根据我们的调查,现在不少大学生还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有时一个学生能有近10种应聘不同行业不同职位的简历,没有明确的求职意向,更不会有什么职业生涯规划,这也是大学生频繁跳槽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样的学生企业也很不愿意接受。建议大学生求职,要有自己明确的求职意向,并做出职业规划,这样才能朝着既定目标完善自己,才能将个人发展融入企业发展。(范晓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