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名大学生志愿分批下乡
马锦添和陈国烽努力想让记者明白他们要打造的理想乡村:一个能把城乡资源盘活的实验室,一个可以复制推广的“样本村”,一个“黄埔军校式”的村官培训基地,它生活富裕、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和谐有致。
“来这个村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去年毕业的马锦添是“小蜜蜂团队”的骨干。2006年,经朋友介绍,他在深圳参加了一个“六西格玛”商业管理模式培训班。据说,参与下乡计划的大学生都“出身”这个培训班。在那里,他们学习了据称只有世界500强公司的高管才能接触的管理课程。
不久,一位老师带他们来到了三合村,并开导大学生们把目光放到广袤的农村,建立自己的事业。
“很多人开始并不喜欢这个村子”,马锦添形容对三合村的第一印象是贫穷、落后甚至闭塞,很多农户还是人畜共居。但村民们的热情和淳朴,让大学生们欢喜,三合村良好的生态、丰富的养殖资源、淳朴的民风等,也让大学生们看到了希望。
马锦添说,“小蜜蜂团队”已吸纳了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广州20多所高校的70多名大学生,“他们都将陆续参与到下乡计划中”。目前下乡的只是第一梯队,“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会来到这里”。
大学生村官融入村子获认可
见到陈国烽时,他正在鱼塘边,人晒得黝黑。
因为是华农毕业,他被“对口”安排管理村里的养殖业。“下鱼塘的时间比村民还多,每天都要取水样作测试。”陈国烽一脸憨笑。
其实,陈国烽也是个养殖“外行”,他大学主修“车辆工程”。三合村有近800亩鱼塘,每年的承包费是村财政的支柱,“不提高养殖业效益,村收入就上不去”。
入村以来,陈国烽不断与母校联系“取经”,请来教授现场传教。目前,他草拟的一个“鱼、鸭、猪”混养生态养殖计划已接近完成,请专家一估算,说有上千万元的年利润空间。
分管教育的骆嫦琳成了村子里最忙的“老师姐姐”,教育心理学的专业背景,让她设计的趣味课程很快在三合小学70多个孩子中风靡起来。她主教四五六年级的英语课,边演话剧,边唱歌跳舞,边学英语,让她的课堂很快出了名,镇中心小学还专程派老师到村里听她的公开课。而三合村的村民们更觉得开心的是,村里那些瞎胡闹、骂粗口的孩子,恋上大学生老师后,变得懂礼貌、爱读书了。一个多年来除了孩子就是老人的村庄,难得地多了许多的生气与快乐。
这几天,村官马锦添拿到了上任来的首份“政绩”。村里的政务公开栏上,以他为“甲方”代表村委会发布的回收鱼塘公告,贴得很醒目。
马锦添在村里主管“村务”,还兼任村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尽管上任时间不长,“麻烦事”却已不少:看病医疗、邻里纠纷、婚姻官司、养老、隔代教育……遇到了,都得解决。还有些事,让他觉得有点“秀才遇着兵”:一名村民强占村里七亩鱼塘四年多,分文未上交。马锦添上门做工作要收回鱼塘,结果被这名村民追砍,“不止恫吓,还往身上砍”。
“讲理讲不通,打又打不过”,马锦添说,他多次向镇里求援,甚至不惜打算与当事人对簿公堂。搞到最后,这名村民终于让步,捞走鱼,交出了鱼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