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3月7日,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三位校长围绕什么是正确的就业观念,从思想上帮助大学生答疑解惑。
吉林团代表,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周其凤:
发挥长处的职业就是好职业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说,中国传统上的一些诸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概念在大众心目中始终是有影响的,所以总会把社会上的各种职业要看成哪些比什么更高、哪些比什么更低。在改革开放以后可能会更多的是看钱,哪个职业和钱沾得最多,哪个职业就是好的。这种概念大家都可以理解。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大学生的就业。
什么才是正确的就业观念?周其凤认为:
首先,要尊重各行各业,尊重每个人,尊重所有的职业。
比如我是教书的,我要尊重农民。为什么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去乡下做村官,不愿意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并不是说那里不需要他们,也不能说那里不能很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而是他们觉得没有面子。他们会想,我的哪个同班同学当记者了,可以到梅地亚采访,而我到哪个生产队去当村官去了,这是社会上一个需要改变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如果社会上少一点这样的观念,这个事情可能会好得多。
第二、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的职业就是好职业。
第三、不要过分的设置对个人来说太高的目标,要实事求是。
周其凤说,事实上我年轻的时候什么都做过,砌过墙,做过下水工。我们现在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很多的不完善,这些需要我们各种各样的人大家一起努力。当前最要紧的是,社会要学会互相尊重,不要有一拨人看不起另外一拨人。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
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时 先就业、再择业、再创业
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说,大学生上学,从目的性上来说,我把它大致分为三类。一类叫为理想而上学,这样的学生是有远大思想的。另一类可能是为职业而上学,从一读书开始,目的就是寻求一个好的职业。第三类,我把他们归于其他的动因,可能有的是为了父母,有的是随波逐流,大家都上学所以就上学。
这样就有一个问题,抱着理想的大学生,理想和现实之间可能有时候会发生冲突。理想也许是不变的,但是现实经常发生变化,当两者发生冲突的时候,我建议我们有理想的同学,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自己的理想,当就业遇到困难的时候怎么办?先就业,再择业,再创业,经过这么三个阶段,最后创业实现的时候就是你理想实现的时候。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
要善于从无奈的选择中寻求新的机遇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说,大学生要善于从无奈的选择中寻求新的机遇。我原来想学医,结果后来没学成,学了机械,这也可以。大学毕业之后把我分到了翻砂工厂做工人,这些都是别人不愿意做的工作,都很无奈。有的时候无奈的选择中也潜藏着机遇,而且人生的路是很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