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并不多
主持人:
您看王先生,这是一个不等式,因为找工作的人比往年要多得多,但是工作岗位,由于金融风暴引起的实体经济的影响比往年要少得多,这种不等式是不是就意味着,如果做出推理的话,就一定意味着今年的大学生会有相当多找不到工作?
王旭明(特邀观察员):
有这个可能,其实这也不是今年的新问题,我看到《中国青年报》最近披露的一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的调查,说大学生就业难难倒全世界,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在我们中国特殊的情况下,又加上今年金融危机这样一种背景,特别是今年毕业生你也知道达到610万人,确实创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主持人:
今年有一个外因,就是金融危机引发了经济不景气,如果刨除这个外因的话,600多万毕业生,市场能不能消化?
王旭明:
我认为就从我们国家对大学生的需求来说是能消化的。
主持人:
什么意思呢?
王旭明:
因为我们国家并不是说大学生多了,多到了岗位已经不足以容纳下他们的工作了。
主持人:
既然您这么说了,刚才我在一开始说了,2008年还有150万大学毕业生没有消化,一直压到今年,既然我们的市场作为一个新兴市场经济,我们有这么多的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为什么还会积压出这么多的大学生?
王旭明:
这里面就是很复杂的原因了,不是一个或者两个问题,有用人单位的问题,有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问题,有学校培养的问题,还有评价机制的问题等等等等。
主持人:
您刚才说按道理是应当消化的,但如果说刨除这样的因素,我们不存在经济不景气的因素,我们的市场就能消化这600多万,然后再加上去年的100多万吗?
王旭明:
实际上您问的是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国家的大学生究竟是多了还是不够?
主持人:
所以我就想问这个问题,因为有一种说法就是中国即将进入到未富先老,因为我们国家即将面临人口老龄化,然后对于青年劳动力急需,这种情况下,这么多受过教育的大学生,几百万,这是我们多大的资源,为什么现在反而把他当成包袱来看?
王旭明:
这个病也需要,如果比喻的话,一副中草药得配上很多味的中草药才能来治,什么意思?就是说一个,我觉得我们国家大学生不是多了,是远远不够。第二个,远远不够,你刚才说了,剩下这么多,怎么找不到工作?150万,或者今年610万,这么困难,而且还年年困难,这里有很多原因,比方说我们今天的大学生,我刚才举个例,我们今天的大学生和你上学时的大学生,你上学的时候是大学生,我上学的时候也是大学生,是不同的含义。
主持人:
不一样在哪儿呢?
王旭明:
我们那个时候叫经营化时代的大学生,现在大学生是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大学生。举例,我们那时候大学生就是一个层次,本科毕业,现在我们至少有50%多的大学生是属于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的,专科层次,而这些大学生我觉得应该是以技能为主的,包括就业,应该从事以技能为主的工作,如果把这些大学生也放在一定要从事所谓白领的工作,所谓很有头脸的工作,那可能就面临找不到工作了。
主持人:
对一个新兴市场来说,它更需要的是适应这个市场的大学生,这样对于平民化的大学生不是更适应市场需求吗?我也是看了您主持的一个节目《问教》,当时您好像和某门户网站曾经做了一个联合调查,说为什么就业难,有几个重要的原因,不妨来看一下,列在首位的将近一半的比例就是说教育与需求脱节,您给我们解释一下,因为我们能够理解的就是说大学设置的很多专业社会是不需要的,或者说今年时髦,四年之后就被市场所摒弃了。
王旭明:
这个得从两方面说,一方面有大学设置的专业需要改进和调整的问题。另外一方面,作为大学生,不是专门为了就业而去上的大学。
主持人:
您这话我们得探讨一下。说到这儿,大学生是干什么用的,大学生是用来去就业的,还是说大学生是用来创业的,您怎么看?
王旭明:
我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一种非常完美的状态,大学生应该是这个社会里面创业的主体,而不应该是就业的主体。
主持人:
这是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还是对我们现在这种实际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来说?
王旭明:
发达国家现在大学生也没有完全成为主体,所以大学生就业难才成为世界性的难题。所以我说作为一个完美的社会,或者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该成为这个社会创业创新的主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