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工行狂涨超8% 沪指突破4700点震荡加剧 两市181只股票创新高 -教育部:省属高校领导调任、离职前将受审计 严打中介招生诈骗 -亚行:中国基尼系数接近拉美水平 消费升温: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明显 -北京奥运倒计时一周年 筹备工作紧锣密鼓 奥运经济投资效应初现 -保监会:保险公司须足额提存资本保证金 全文 有助提升偿付能力 -两部委要求:"低保肉补"最低15元/月 城市低保对象已有2235万人 -央行:定期储蓄存款不分段计息 自动转存不合理 存款不自动加息 -半年逾千亿美元热钱涌入中国 54家企业违法走私 海关"黑名单" -中等收入人群成高房价最大受害者 个人合作建房政策真空成硬伤 -国务院批复东北振兴规划 打造"第四极"
教育部已下禁令 北京个别高中仍然变相办复读班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8 月 08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公办高中不能再办复读班,记者昨天从教育部证实了这一消息。据称此举是为了教育公平。据了解,本市早有此禁令,但个别高中依然变相办复读班。

  新闻回放 教育部再斥公办校复读班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日前的落实中职国家资助政策及2007年招生任务中部片区座谈会上称,普通高中要更重视教育质量。公办高中办复读班,是利用国家资源收费,不利于教育公平。

  记者了解到,在2002年,教育部就曾发出《通知》,纠正基础教育办学中出现的混乱行为。该《通知》称:“针对当前一些地方公办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复读的现象有增加的趋势,教育部要求加强管理。为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从2002年秋季开学起,各地公办高中不得占用学校正常的教育资源举办高中毕业生复读班,也不得招收高中毕业生插班复读。” 在教育部发出此通知之后,各地都发出了具体规定,禁止公办校办复读班。日前,教育部再次强调该禁令。

   记者追访 个别示范高中变相办复读班

  “教育部的禁令对北京有些高中还是有影响的。”海淀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示范高中校长坦言,目前北京估计有一两所高中名校仍悄悄变相开设复读班。有的公办学校下属的复读机构并没有完全从学校独立出去,甚至在高考成绩统计中算入本校学生总数。

  部分复读界的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公办学校下属的复读培训中心一般是出去找地方,而且并不乐意把复读生和本校的应届生放在一起开展教学。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讲,在公办高中高三年级插班复读并不允许,但目前本市部分示范高中仍打擦边球,在高三年级安排插班复读生。

  海淀区一位示范高中校长表示,高三年级并不允许插班复读,因为这涉嫌侵占国家公共教育资源,而且公办学校对插班生也存在乱收费的嫌疑。据北京四中培训中心主任赵卓义介绍,目前本市复读机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公办学校下属的培训中心,比如四中、人大附中、北大附中等培训中心,属于社会力量办学的民办机构,这类机构一般要求不能占用所属公办学校的校舍,可以请公办学校教师前来兼课,但不能影响本校的正常教学。另一类是纯私立的社会复读机构,如精华学校、新干线学校等。

  业内分析 高考复读两年后将遇大障碍

  部分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分析,目前每年1.5万到2万的高考复读大军预计两年后将遇冷。据了解,今秋全市高一新生将进入新课程改革。实行新课改后,高中学生的学习内容、组织形式以及高考模式都面临重大改变。市教委有关负责人提醒,今年升入高二的学生高考落榜后选择复读,将会遇到很大的障碍。另外,今后几年北京高中入学人数逐步减少、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选择国外留学也是导致两年后复读人数减少的原因。“2009年夏天北京高考复读市场将面临重新洗牌。”

  有关专家建议,今年进入高二的学生应全力准备两年后的高考,不要把太多希望放在高考复读上。市教委有关负责人也表示,不提倡考生复读。(代小琳 罗德宏)

 

来源: 北京信息网

相关文章:
教育部部长周济:公办高中明年起禁办复读班
高分复读生继续增多 专家建议有关部门给予限制
北京:高考复读咨询火爆 高分复读生将减少
明年高考人数有望再创新高 上榜考生最好别复读
广东明年起将彻底取缔公办普通高中复读班
图片新闻:
强热带风暴帕布逼近浙江 浙沿海8日起有暴雨 或正面袭击厦门
西部原油管道投产 "西油东送"通道贯通 输油能力达3000万吨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农村计划生育网络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