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长江今年最大洪峰通过武汉 上海遭遇最强雷暴雨 数百民居进水 -发改委发出成品油价格稳定信号 严禁成品油经营企业囤积提价 -中国农村将推涉农保险产品 重庆农民公司: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民政部:将投入100亿元财政支持农村低保 养老金水平将适时提高 -我国城镇就业人数创新高 就业缺口1200万人 -中国政府鼓励外商来华设立物流金融运营中心  -来水形势好于去年 黄河有望进入新一轮丰水期  -中国对4682家原料药及制剂生产企业加强生产监管  -全国受旱面积达1.64亿亩 国家防总启动三级响应  -农业部要求各地畜牧主管部门抓紧落实扶持生猪生产政策
人事部:规范人才招聘会管理 改进人才招聘服务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8 月 06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规定了“三不准”的审批原则,对不具备资质条件的不批;未制定突发事件预案的不批;在不具备条件的场所举办招聘会的不批。同时规定对入场招聘单位在200家以上的大型招聘会要严格控制。

——明确了举办单位在会前、会中、会后的工作责任,对有违规行为的坚决取消其办会资格。同时还明确了除了审批之外,还要接受当地公安、消防、城管等部门的监管,办理核准手续。规定了建立安全检查、考核等制度,一旦发现问题,应当作出制止、暂停或取消资格等处理决定。

——规定了建立招聘会广告及参会单位信息审查制度,一旦发现虚假广告、不实信息要予以查处。

二是对改进人才招聘会服务作出原则要求。从目前对招聘会的反映来看,用人单位和求职者都提出了一些问题,如何改进招聘会形式,深化招聘服务,应当提上日程。《通知》在总结各地的经验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原则的规定:

——大力倡导网络招聘,不断开发网上人才市场,并组织供求信息的对接工作,帮助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牵线搭桥。

——鼓励举办针对性强的行业性、专业性等招聘会,提倡招聘会的小型化和做好延伸服务,将现场招聘会与网络招聘会结合起来,更好地提供服务。

上述有些新的办法还需要探索,取得经验,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能够不断提高人才招聘会的有效性和成功率。

三是规范人才招聘会的收费问题。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收费工作,《通知》明确规定,主管部门要会同物价部门规范社会招聘会收费项目和标准,坚决打击高收费、乱收费行为。

最后《通知》对完善人才招聘会的管理监督机制作了相应的规定。要求各级人事部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要求设立举报电话,在新闻媒体、政府网站上公布经审批的招聘会名称、举办单位,通过这些措施,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问、下一步人事部门将如何贯彻落实《通知》?

答:一是完善相关制度。各级人事部门要按照《通知》要求,建立招聘会广告及参会单位供求信息的审查制度、招聘会安全检查制度、招聘会考核制度,通过建立系统的制度体系来确保招聘会的规范化。

二是加强审批监管。各级人事部门在招聘会审批中,要严肃审批纪律,坚持“三不准”原则,确保招聘行为规范;要对招聘信息严格审核,确保信息真实有效;要公布举报电话,并加强对招聘会举办的现场监管,发现问题严肃查处。

文件下发后,还要对文件贯彻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以使招聘会更好地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服务,发挥更大的作用。 (访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毕雪融司长)

 

来源: 人事部
   上一页   1  2  



相关文章:
股市持续走牛 中外券商大打人才争夺战
企业对新闻人才“喊渴” 月薪4000至6000
人才远难满足市场需求 动画绘制员成为稀缺职业
李源潮:江苏要加大引进培育创业创新人才力度
宁波临港工业、造船业、造纸业等六大行业人才缺乏
人事部:三类人才招聘会"一律不予批准"
基金公司业务外包风生水起 应对人才紧缺
我国首个创业指导服务人才培训项目正式启动
济南:三类人才是"香饽饽" 复合型人才走俏
苏州再开"淑女学堂" 欲打造国际化优雅女性人才
沪发布工资指导价 多个职位的高技能人才年薪过10万
娱乐场所招聘盯上大学生 律师建议出台相关规范
图片新闻:
上海世博会千米通道09年竣工 将成未来上海城市交通主轴
杭州钱塘江潮水卷走30多人 22人获救11人失踪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