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富饶、秀丽,得海独厚,素以“渔盐之利,舟揖之便”而闻名遐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给舟山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991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舟山作了“开发海洋,振兴舟山”的题词,指明了舟山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促使国民经济稳步持续增长。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为27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0%,增速居全省各市首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9亿元,增长0.2%;第二产业增加值107.3亿元,增长19.7%,其中工业增加值81.6亿元,增长19.3%;第三产业增加值125.8亿元,增长16.2%。各县(区)经济均保持快速增长。定海区生产总值增长15.4%,普陀区增长14.8%,岱山县增长15.4%,嵊泗县增长14.0%。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16.0:38.2:45.8调整为14.3:39.5:46.2。2005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26931元,约3325美元。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初步测算,2005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出为510亿元,比上年增长18.6%;海洋经济增加值166亿元,增长16%,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1%。
海洋渔业
舟山是我国著名的渔场和海洋渔业的重要基地,故有“东海鱼仓”和“祖国渔都”之美称。群岛附近海域的自然环境优越,饵料丰富,给不同习性鱼虾的回游、栖息、繁殖和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据《舟山海域海洋生物志》记载有鱼类317种,虾类33种,蟹类55种,藻类131种。捕捞的主要品 种有带鱼、黄鱼、乌贼、鲳鱼、鳓鱼、马鲛、海鳗、鲐鱼、马面鱼、石斑鱼、梭子蟹和虾类等40余种;海水养殖主要 是海带、紫菜、蛏子、对虾、淡菜和扇贝、鲍鱼等海珍品。
海洋渔业是舟山的传统产业,从事渔业生产的有8万多个劳动力,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捕捞和养殖经验。后方基地建有渔港、码头、冷库、水产品加工、机修、油库等生产、生活设施。针对近海渔业资源衰退,调整优化作业结构,开拓外海远洋捕捞,大力开发海水养殖,使渔业稳中有增。近年采取围塘、滩涂、浅海养殖并举,鱼、虾、贝、藻全面发展。
海岛农业
舟山常年温和湿润,适宜生长的作物种类甚多。 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番薯、大麦、玉米、蚕豆;经济作物有棉花、茶叶、苎麻、蚕桑、蔬菜;油料作物有油菜籽、花生、芝麻;瓜果有杨梅、李子、柑桔和西瓜;药材有浙贝、白术等。“舟903”、舟红宝、二棱大麦、金塘李子、皋泄杨梅、佛香柚、普陀水仙等传统名特产品和优良品种,享有盛名。畜禽种类主要有猪、牛、羊、兔、鸡、鸭、鹅和水貂,舟山黄牛、定海白鹅素以品种优良而闻名。近年来,农村实行综合开发,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一优两高”和外向型农业,使农业生产结构作了合理调整。
滨海工业
舟山工业基础薄弱。改革开放以来,增加投入,调整结构,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全市形成以食品、机械、轻纺、电力、化工、塑料、船舶、电子、家电、家具、玩具、建材等为主的 39个行业,初具海岛特色的地方工业体系。近年集中力量搞好企业改制,扶持重点骨干企业,放手发展个体私营企业,成效显著。
舟山盐业
舟山晒盐历史悠久。岛屿周围滩涂平坦开阔,海 水咸度高,日照充分,海风强盛,适宜盐业生产,是浙江省生产食盐的重要基地。全市有盐田4314公顷,盐场61个,原盐年产量20万吨左右,约占浙江省原盐总产量的45%;一级品率为83%,氯化钠含量93%以上,盐质质居浙江省各盐场之首。“岱盐”粒细、色白、味鲜,历史上就被称为“贡盐”。新研制的滩晒精盐和加碘盐、低钠盐,销往省内和沪、苏、皖等地市场。
商业贸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研究制定了 “搞活当地市场,拓宽全国市场,开发国际市场”的贸易工作方针,积极开拓营销渠道,扩大经营领域,使商业网店遍及海岛各个角落,新建商业贸易大楼,开设自选商店,连锁经营,延长营业时间,方便顾客。重视“米袋子“、“菜篮子”工程,扩大线蔬菜基地,增加花色品种,货源供应充裕,物价平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