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着钢铁业的严峻形势,钢厂纷纷采取了限产自保的措施。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近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6月下旬全国粗钢产量为1711万吨,环比中旬减少5.6万吨;6月份,全国粗钢累计日均产量为175.3万吨,较5月份的180.5万吨下降5.2万吨。
此外,进口铁矿石价格的暴跌脱离不了悬而未决的定价机制。清华大学钢铁同学会会长刘志前表示,价格双轨制是铁矿石矛盾的核心。长协矿以前拥有的价格优势在消退,钢厂们目前在消化库存的高价矿。是否该在价低的时候多进些矿石?他表示,即便当前现货矿价格已很低,但是大家不敢进太多,只是维持基本生产。最大的忧虑是,一旦那些高价矿为缓解资金紧张不得不甩卖,这颗“定时炸弹”爆炸,矿市将面临更多挑战。
“在铁矿石价格下滑环境中,指数定价机制将对三大矿山来说弊大于利。”我的钢铁网资讯总监徐向春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大矿山改变以往的定价机制,转向灵活的季度和指数定价机制,这也意味着要更多地承担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钢厂普遍亏损的情况下,三季度要价过高可能逼迫钢厂减产或转向购买国内矿。
另一方面,即使钢厂接受了三季度的高价,行业整体亏损的窘境仍将继续拉低现货矿价格,按照之前的游戏规则,三大矿山将按照三季度的现货指数均价来确定四季度的合同矿价,这也表示四季度的合同价格将会大幅下降,届时,矿山恐怕要真正品尝到定价机制改变带来的“苦果”。(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本报记者 李金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