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研究的基本结论包括:
中国要实现既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届时的能源需求总量和碳排放将可能成倍增长,其中工业部门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增速2035年后将逐渐减缓,建筑物和交通部门将逐渐成为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如果CCS技术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电气化水平的提高和电源结构中以煤为主将使得中国未来碳排放量难以快速下降。
如果不采取特别强化的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即使是节能情景,2050年的中国能源需求总量也将达到66.9亿吨标煤,温室气体排放量将达到121.6亿吨CO2,考虑到巨大的人口基数,虽然届时中国以比日本目前低20%的人均能源消费量实现了中国“经济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但这么高的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量无疑将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全球能源市场、投资、环境保护乃至能源安全带来诸多严峻的挑战。
国内采取针对性措施,且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节能减排大力配合,在技术转让和资金援助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的情况下,届时中国的能源需求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可发生重大变化。在低碳情景中,2050年中国能源需求总量控制在55.6亿吨标煤,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87.2亿吨。如果国内继续采取积极措施,国际社会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且发达国家无偿将CCS和其它重大能源技术转让到中国,在2030年以后CCS技术得到商业化普及的情况下,中国205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还可进一步下降,从而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研究表明,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及将经历三个历史性的阶段,分别是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快速增长期阶段(目前-2020年)、能源多元发展初具规模阶段(2021-2035年)以及二氧化碳减排减排关键阶段(2036-2050年)。其中第二个阶段将决定中国能源消费结构能否得到优化、高度依赖煤炭的格局能否彻底改变,也决定了中国未来化石燃料需求能否达到峰值,实现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的“脱钩”,并且在2050年力争使中国的能源供应结构从目前的“以煤为主”,转变为煤炭、油气、非化石能源三大类各占“三分之一”的新格局。
中国存在走低碳能源发展道路的可能性,但取决于未来新一代能源技术研发状况及融资保证问题。如果未来中国在引导合理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构建清洁高效能源供应体系等方面做出卓越成就,中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就可以建立在低能耗、低排放的发展基础上,特别是要在引导合理的消费模式方面、大力推进新型能源技术开发以及建立完备的公共交通设施与基础设施等等方面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
要实现全球温升控制目标,发达国家必须承诺深度减排,并作出重大努力,发展中国家才有可能获得腾挪的时间和空间、积聚实力,为其2020年以后的全球减排做出积极贡献;中国的低碳能源发展道路也将在2020年以后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贡献,但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如果要实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浓度保持在450ppm的宏伟设想,能源系统必须尽早低碳化,要求大量运用可再生能源、碳储存、地质储存等零或负排放技术,到2050年发达国家必须要减排90%以上甚至负排放。研究还表明,若全球能源活动的CO2排放遵循中国低碳情景的路径,就2000-2050年整个考察期而言,全球能源活动产生的CO2排放基本能实现500ppm的浓度目标。其中:中国致力于低碳发展对全球减排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中国人均累积碳排放(1850-2050年),无论是节能情景、还是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其指标远远低于所有发达国家水平,其中强化低碳情景下只有美国指标的23%,日本的37%;体现在中国2035年基本达到工业化阶段后,低碳情景的国家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就开始出现拐点,并随后保持较快的持续下降趋势。当然,若届时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中国即使是强化低碳情景对全球减排作出重大贡献,但由于2050年人均碳排放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并可能面临着进一步减排压力。
中国要真正走出一条低碳发展道路,还有诸多不确定性,包括认识转变的不确定性、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的不确定性、低碳资金支持的不确定性。同时,中国的低碳能源发展也需要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目前中国在利用国际优质能源、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开发水电、核电时经常遭遇误解,甚至被妖魔化,如果这方面因素不解决好,也将影响中国的低碳能源发展道路。
总之,作为发展中大国,在实现预期的“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过程中,中国未来的能源需求和碳排放还有可能进一步增长,另一方面,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成员国,以及《京都议定书》的核准国,中国也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开创出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社会、能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探索这方面的可能性,通过分析,我们充分认识到中国寻求一条可持续能源发展道路的过程将会非常艰难。如前所述,本研究只是从技术可行的角度,探讨了中国走低碳能源发展道路的可能性。技术上认为有可能实现的未来,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要达到低碳发展道路中设计的未来,需要进行政策、体制、结构、技术等全方位的调整和努力,同时更需要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有力配合。目前情景设计中的很多条件还不完全具备,能否实现低碳发展道路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需要结集各方力量朝着未来的可能方向共同努力,这也是本研究的另一个目的。(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2050年低碳能源发展道路》总报告课题组 戴彦德 朱跃中 白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