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数据,继续验证经济持续回暖态势,而与此同时,人们对于通胀压力的隐忧开始升级。
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CPI同比下降0.5%,比上月降幅缩小0.3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没有延续8月份以来的环比回升趋势;PPI则同比下降5.8%,降幅比上月缩小1.2个百分点,同比降幅大幅收窄,而10月PPI环比上涨0.1%,已连续7个月环比上涨。
“CPI和PPI同比降幅收窄,应该与此前市场预期是一致的,而且CPI在11月转正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安邦咨询分析师陈和午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受去年高基数导致的翘尾因素影响,CPI指标继续为负。“尽管CPI继续为负,但是物价回升的趋势已经比较明显,明年我国物价将重回上升轨道,预计全年CPI同比涨幅将在3%左右,甚至3%以上。”国巨创业投资集团总裁、中国国际资本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孙飞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海通证券经济首席分析师也表示,从2008年12月至今年10月的物价同比负增长后,预计11月份CPI涨幅可能为0.4%,CPI同比增长率将扭转持续数月为负的局面,2010年通胀压力有望出现。
“从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来看,通胀压力也比较明显了。”陈和午说道。孙飞也认同陈和午的观点,他说,“由于美元的贬值,经济复苏预期以及全球各国注入大量流动性的利好作用下,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原油、黄金等大宗商品价格急涨。国际价格向国内的传导,将推动国内工业品价格上扬,加重通胀的压力。”
随着国际油价10月底突破每桶80美元,逼近危机前的价格水平。国家发改委也宣布,从11月10日零时起,全国汽柴油价格每吨提高480元,以汽油为例,本次调价升幅约为5.7%。
除了成品油价格的上调,目前多个城市已在酝酿水价、煤气价的上调。央行最新调查显示,3季度储户对未来物价预期指数达66.7%,已连续第3个季度上升,显示居民通胀预期持续加强。
当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高成为一种常态,势必会影响到上游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使得PPI逐步走高。上游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势必会逐步转嫁至下游,从而导致消费品价格的普遍上涨,这些最终都将在CPI中予以体现。
不仅如此,在油价高企情况下,粮食生产成本会大幅提高,相关农产品会加速向能源转化,从而改变粮食供求形势,推动粮价的快速上涨。
而粮价是食品价格的源头和基石。“在我国CPI商品构成中,食品类商品权重最大,食品价格的上涨始终是我国每次物价上涨周期的主导因素。”陈和午说道。我国粮食价格已经连续7个月上涨,涨幅维持在5%左右。
食品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走高,相互叠加产生的放大效应,将增大未来通胀的压力。“未雨绸缪防通胀,肯定是必要的。等CPI数字达到所谓的通胀水平,再来控制通胀肯定是晚了。估计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能将通胀预警升级。”陈和午说道。
继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将“管理好通胀预期”与“保增长、调结构”相提并论之后,11月11日,在10月宏观经济数据出炉的同一天,央行发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9年第三季度)》中指出,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将是“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妥善处理保增长、调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之间的关系,注意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陈和午表示,在政策微变下,下半年银行资金面整体是趋紧的。从M1和M2的高增速可以看出,4季度市场整体宽松局面不会改变,但是银行资金面结构性紧张在4季度将成常态。
“从目前情况看,货币政策需要逐步回归稳健操作,财政政策可以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力度或者赤字规模可以商榷。如果继续超过2009年的赤字预算,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会绑架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想回归稳健都难。”陈和午提醒道。 (魏珍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