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潞安集团煤油循环经济园区一角。本报记者燕雁 摄
山西的几千座小煤矿曾经强劲地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几年,山西的小煤矿一直在整合,9万吨、15万吨、30万吨,门槛在不断提高,但全省煤炭工业“多、小、散、低”的粗放模式仍未彻底改变。目前,全省仍有各类煤矿2600座,其中30万吨及以下的小煤矿占了近七成,各类矿井平均单井规模只有36万吨。全省采煤机械化程度不到30%。
小煤矿给今天的山西带来什么?《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到的数据材料令人触目惊心。
小煤矿成为“山西之痛”
———资源和生态环境代价畸高。山西煤炭工业厅综合处长丁纪岗说,大量中小煤矿资源回采率只有20%左右,这意味着每采1吨煤要破坏和浪费4吨资源,按中小煤矿年产3.5亿吨煤计算,每年要破坏和浪费约14亿吨的宝贵煤炭资源。全省煤矿采空区面积超过5000平方公里,而且每年新增塌陷区面积近百平方公里;煤矸石堆存量超过11亿吨,占地已近1.6万公顷。
丁纪岗说,保守估计,近30年来,全省因粗放采煤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接近4000亿元。在小煤矿遍地开花的地方,曾经美丽的家园与河山已经面目全非,山西已多次被中科院等机构列为可持续发展能力严重不足的省份。
———税费流失严重收入分配悬殊。大量小煤矿和非法黑口子的存在,使管理部门很难准确掌握全省煤炭的实际产量,导致税费流失严重。据煤炭和税务部门估计,近两年,山西煤炭实际产量在8亿吨左右,而每年的报表产量只有6.5亿吨左右,也就是说,每年有1.5亿吨左右是逃脱了监管的“黑煤”。参照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吨煤近百元的税费负担计算,仅此一项,全省每年流失税费百亿元以上。
山西财经大学王森教授说,少数矿主暴富之后不思进取、不思回报社会,而是热衷于炫耀性消费,使“山西煤老板”这个中性词几乎变成了暴发户奢侈靡费、为富不仁的代名词,严重损害了山西的形象。
———矿难频发,主导产业几成“夺命产业”。山西大、中、小煤矿之间的安全生产水平差距十分明显。山西煤监局对近两年国有大矿与地方小矿的产量和百万吨死亡率进行比较,地方国有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是国有重点煤矿的3.8倍,而乡镇小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则高达国有重点煤矿的11.3倍。小煤矿产1吨煤要付出十倍于大矿的生命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