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
刺激消费不可能完全靠金融实现
消费金融公司对大多数中国消费者而言还是一个新名词,但是对老外来讲却并不陌生,据说消费金融公司在欧美已经有400年历史。今天,当这一模式被移植到中国,它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呢?中国之声连线采访了经济评论员马光远——
主持人:目前中国从事消费信贷服务的金融机构实际上很少,只有商业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两类机构,消费信贷的品种也很少,主要是房贷和车贷。所以有人就说,消费金融公司肩负两大使命,一是金融创新,二是刺激消费,尤其是第二个使命好象更重要,因为现在金融危机,大家都觉得不能只靠投资来拉动经济。那么,您觉得,我们现在启动消费金融公司,用起来会象看起来那样很美吗?
马光远:“从目前来看有刺激消费的作用,这个作用本身究竟有多大,还需要具体看,本身它处在试点阶段;从制度优势来看,并不是很明显,所以还需要继续看,也许它的确是一个看上去很美的东西,但事实结果如何?(还很难说),因为刺激消费本身并不可能完全靠金融就可以实现。”
消费金融引发中国版“次贷”可能性不大
主持人:从消费金融公司借钱很方便,不需要抵押和担保,审批时间又很短,最快1小时就能完成,面对的又是中低端客户,不需要你收入有多高,有就行。所以有人就形容消费金融公司的特点是“短频快”。可是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在的金融危机,恰恰正是美国的借贷消费模式最终导致了这场灾难。消费金融公司优势好象又成了它致命的弱点了。我们想知道,消费金融公司在中国启动,会不会变成中国版的“次贷”呢?
马光远:“从消费金融公司本身试点的范围来看,目前可能引发这样风险的可能并不是很大。因为我们在相关的制度里面也规定了一些预防风险措施,但是实际来看,因为我们目前这种消费(通过信贷来消费的这种比例)跟美国比较的话,差距还是比较大的。美国90%以上都是通过信贷的方式来进行,我们的比例目前还是非常低的。如果我们消费方面的信贷比例达到50%的话,那么消费金融公司本身可能起的作用比较大。当然它的风险也比较大,目前来看,我们把它的范围面限定在一个,除了房贷,除了车贷以外的其他一些家用品(比如最大的一笔支出可能就是装修)。但是它的额度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所以目前短期来看,发生这种通过过度消费本身发生次贷可能并不太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