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从以经济效益为主转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重,生态优先上来,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草原保护建设与合理利用以及生产、生活和生态之间的关系,加快推进草原经济增长方式、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农牧民生活方式的转变,认真实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重点工程,积极促进科技进步和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支持保障体系,增强草原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基本原则
一是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根据我国草原类型分布特点、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着眼于草原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和草原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确定各个区域保护建设的重点和合理利用的措施。
二是有效保护、加快建设、持续利用。突出草原的生态功能,加强草原的资源管理和有效保护。根据草原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准突破口,对重点区域实施重点项目建设,通过重点建设带动全面保护,以全面保护巩固建设成果。同时还要通过转变生产方式,促进草原的合理利用,巩固保护与建设成果。
三是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把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与生产发展、农牧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力求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目标与任务
1、总体目标:通过实施围栏、草原改良、人工草地建设、科学饲养、家畜改良以及禁牧、休牧、轮牧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努力实现“草原绿起来、草原畜牧业强起来、农牧民富起来”的目标。到2020年,全国草原退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草原地区农牧业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生产方式不断转变,草原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增强,草原支撑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初步建立起人与资源、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良性生态系统。
具体任务:到2020年,全国累计草原围栏面积达到1.5亿公顷,改良草原6000万公顷,人工种草面积达到3000万公顷。主要牧草品种原种繁育基地2.5万公顷,良种繁育基地达80万公顷,年产草种达30万吨以上。新建草原自然保护区50处。累计治理“三化”草原1.65亿公顷以上。全国60%的可利用草原实施禁牧、休牧和轮牧措施,天然草原基本实现草畜平衡,草原植被明显恢复,草原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草产品加工业进一步发展,草原畜牧业较快发展。
2、“十一五”目标:到2010年,草原生态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草原建设力度明显加大,合理利用的各项措施不断推进和完善,草原支持保障体系逐步建立,草原生态环境初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积极引导草产品加工业发展,草原地区农牧业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具体任务:到2010年,全国累计草原围栏面积达到1亿公顷,改良草原面积达到4000万公顷,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到2000万公顷。主要牧草品种原种繁育基地2万公顷,良种繁育基地达60万公顷,年产草种达18万吨以上。新建草原自然保护区21处。全国40%的可利用草原实施禁牧、休牧和轮牧措施,天然草原家畜超载率由目前的36%下降到25%以下,累计治理“三化”草原1.1亿公顷以上。草原植被逐步恢复,草原生产能力有所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