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图片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数据库/周刊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工行上调异地取款等20项收费 涨幅超100% 民生H股募资或200亿 -外汇局:目前未听说要松绑外商投资房地产业 商务部:消息未确认 -学校甲流防控方案印发 可停课应对 全文 内地441例 全球超52000 -王毅访美透出新看点:两岸开始破解政治难题 -7月1日起中国将调整部分产品出口关税 调整表 解读 受益股一览 -创业板投资门槛将确定 沪市IPO重启首单料为成渝高速 三金火爆 -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政策解读:扩大覆盖 简便程序 意见(全文) -东莞一小学甲流确诊病例增至30人 京现一例本土病例 粤病例过百 -上海市长挂帅东航上航重组 股票继续停牌 基金潜伏央企并购获利 -中钢协速查澳矿兜售铁矿石现货:严惩扰乱秩序者 为谈判破裂准备
首页>>行业规划
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全文)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9 年 06 月 23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为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实现草原合理永续利用,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制定本规划。

一、草原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

草原与耕地、森林、海洋等自然资源一样,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是一个草原大国,拥有包括荒草地在内的各类天然草原近4亿公顷,居世界第二位,占国土面积的41.7%,大约是耕地面积的3.2倍。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与森林一起构成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草原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牧区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严格保护、科学利用、合理开发草原资源,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举措

草原作为地球的“皮肤”,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等自然因素影响,加之人为开垦草原、超载过牧、破坏草原植被的现象十分严重,草原不断退化,生态持续恶化。我国天然草原大多位于黄河、长江、雅鲁藏布江、辽河和黑龙江等各大水系的源头和上中游地区,面积大,分布广,有着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对减少地表水土流失和江河泥沙淤积,降低水灾隐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退化草原是我国主要的沙尘源地,也是荒漠化的主要发生地。加强草原保护和建设,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畜牧业发达程度是一个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草原保护建设,促进草原畜牧业发展,可以有效增加畜产品供给,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草原是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草原畜牧业是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加强草原保护建设,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可以有效扩大农牧民就业,增加农牧民收入,繁荣牧区经济。在合理利用天然草原的同时,积极发展草地农业,实行草田轮作,可以优化农业结构,有效培肥地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草原也是食品、纺织、制革、制药等产业的重要原料基地,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资源和环境资源。

(三)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加快草原地区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我国的草原大多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这些地区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农牧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是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和难点。草原畜牧业是草原地区的优势产业,加快地区发展必须发挥产业优势,做大做强草原畜牧业。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合理利用草原资源,对于促进扶贫开发、巩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二、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成就及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大力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充分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法治草,科技兴草,我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草原法规政策不断完善。1985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2002年月12月全国人大修订后的草原法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草原法的实施和完善,使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步入法制化轨道,逐步扭转“草原无法、破坏无罪”的局面。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有力地促进了草原法制建设。2002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做出了一系列明确规定,提出了一系列支持保障政策。

二是草原家庭承包制稳步推进。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牧区逐步实行了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实行草原公有、分户承包、家畜户有户养,明确了草原保护、建设与利用的责、权、利,初步解决了草原“大锅饭”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广大农牧民发展牧业生产、保护建设草原的积极性。目前,全国草原承包面积约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70%。

三是草原保护建设步伐加快。近年来,国家对草原保护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2000~2005年,中央投资各类草原保护建设资金90多亿元,先后实施了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牧草种子基地、草原围栏、天然草原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草原保护建设工程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牧区人畜饮水、饲草料基地等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大为改善。截止2005年底,人工种草840多万公顷,改良草原1600多万公顷,草原围栏3800多万公顷,累计治理“三化”草地5800多万公顷。草种田面积40多万公顷,生产草种10多万吨,有20%的可利用草原实施了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生产加工草捆、草块等干草产品200多万吨。通过保护建设,项目区草原植被得到初步恢复,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牧民种草养畜热情高涨,以草定畜、科学养畜的意识得到增强。

四是草原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近年来,草原科研、教学、技术推广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尤其在牧草新品种选育、草原资源监测、病虫鼠害防治、人工种草、草原改良以及草产品生产加工、家畜饲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科学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相关技术标准和规程日益完善,在生产中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广泛开展了国际科技交流和合作,推动了草原保护建设技术进步。

五是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逐步转变。各地积极引导,以草原围栏、人工草地、饲草料基地和牲畜棚圈等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行舍饲半舍饲圈养、季节性放牧、划区轮牧等科学的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初步实现了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为促进生产方式转变,不少地方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各地坚持科技兴草兴牧,大力推广先进的饲草料种植和饲养管理技术,改良草畜品种,调整畜群结构,提高生产效率,使草原畜牧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尽管近年来我国草原保护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应该看到,我国草原生态总体恶化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草原生产能力总体偏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农牧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还没有根本提高,保护和建设草原,实现草原可持续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当前我国草原保护建设及利用方面还存在以下几方面主要问题:

一是认识不足,政策措施滞后。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草原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保护和建设草原的责任意识不强。重视追求草原的经济效益,忽视其生态和社会功能。一些地方未将草原保护建设列入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未列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全局予以统筹考虑和积极支持。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和保护建设的稳定投入机制尚未建立。草原法制不健全,监理体系不够完善。保护草原、建设草原、合理利用草原的良好氛围有待进一步形成。

二是草原退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目前,我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盖度降低,沙化、盐碱化等中度以上明显退化的草原面积占到半数。草原火灾、鼠虫害、雪灾等自然灾害也十分严重。近十年来,平均每年发生草原火灾数百起,草原鼠害面积约4000万公顷,草原虫害面积约2000万公顷。一些地方开垦草原、乱采滥挖草原野生植物、乱征滥占草原等问题非常突出。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累计开垦草原约2000万公顷,其中近50%已被撂荒成为裸地或沙地。一些地方不合理开采草原水资源,致使下游湖泊干涸,绿洲草原及其外围植被不断消失。长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草原不断退化,沙尘暴、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危害日益加剧,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对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三是人口压力增大,草畜矛盾突出。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牧区人口成倍增长,北方干旱草原区人口密度达到11.2人/平方公里,为国际公认的干旱草原区生态容量5人/平方公里的2.24倍。在人口增长及生产发展的同时,草原超载过牧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国北方草原家畜平均超载达36%以上,比上世纪80年代增加了18个百分点。草原长期得不到休养生息,草原质量和生产能力不断下降,平均产草量较上世纪60年代初下降了1/3-2/3,牧区经济及草原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四是生产方式落后,经济效益不高。我国草原畜牧业经营粗放、管理落后、效益低下等现象较为突出。长期以来,草原畜牧业主要依赖天然草原放牧。有的地方牧民仍过着逐草而牧、随水而居的游牧生活。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牲畜数量的增加,不仅效益低下,而且也造成草原资源严重破坏。

五是投入不足,草原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长期以来,由于对草原重要性认识不足,重利用、轻保护,多索取、少投入的现象非常突出,草原投入严重滞后,基础设施建设远不能满足草原保护建设的需要。近年来,国家对草原生态环境建设投资有所增加,但由于草原面积大,历史欠账太多,投资总量仍然严重不足。目前,草原地区水利、交通、通讯、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落后于其他地区,难以适应草原保护建设及牧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明确了“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要求,规划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这为草原保护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使命,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相关文章:
新疆哈密巴里坤草原六月飞雪[组图]
中行加大支持清洁能源发展 吹转草原"大风车"
2008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全文)
中国严重退化草原近1.8亿公顷 治理项目进退两难
今年中国投20.5亿用于草原保护建设 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将加快建立草原生态补偿制度 出台各项补贴
辽宁天然草原沙化严重 投3亿治理300万亩草原
七次配合神舟回归的草原民兵:迎接神舟到草原
内蒙古农牧业综合开发让1400余万亩草原重现生机
新疆为拯救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移民上万人 牧民向农民转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逐条释义
中国草原生态局部改善 总体恶化态势无根本改变
图片新闻:
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荷载不超30斤 将揭火星有水之谜
热带风暴"莲花"登陆福建晋江 闽浙粤局部有暴雨(组图)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