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进口钢材在国内市场上出现了一定的增长态势,主要集中在取向硅钢、热轧板卷及钢坯等品种上。由于钢材出口的大幅下降和进口的相对增长,到了今年3月份,中国坯材已转为净进口局面,这是三年以来的首次。
记者随即采访了业内专家和钢厂人士,他们大都认为,虽然从目前的态势判断,尚不足以构成长期趋势,可能是一个阶段性现象,但对此须持续观察,区别情况,谨慎应对。
进口“突然间增多”拉低市场钢价
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数字显示,今年2月份,中国进口钢材109万吨,较1月份增加22万吨;进口钢坯31万吨,增加18万吨,钢材进口从环比来看扭转下跌态势,转为增长25%以上;到了3月份,进口钢材127万吨,较2月份又增长16.5%;进口钢坯46万吨,比3月份又有所增加。3月份当月,坯材合计已转为净进口,这是2006年我国成为钢铁净出口国后的第一次。
据“我的钢铁”等资讯机构和马钢等钢厂人士的观察,此次钢材进口“突然之间增多”,主要集中在热轧板卷、钢坯、取向硅钢等品种上。热轧板卷和钢坯在今年的头两个月内均已出现“净进口”;取向硅钢在2月底、3月初及3月底都有集中进口到货的现象。上海钢贸商会相关人士反映,目前国外相对低价的热轧板卷还在“源源而入”。
据分析,国际上一些钢铁生产国的汇率变动,货币相对美元大幅贬值,可能是此次进口潮的一个动因。此外,中国之外的钢材市场需求急剧萎缩,而中国市场需求相对较好,国际上对中国经济回暖又有预期,利用价格竞争优势占据中国市场一定份额,就成为国外钢材寻找出路的必然选择。
据记者调查时了解到,国内钢厂在产品销售中已不同程度感受到进口产品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不体现在量上,而是体现在总体的价格波动上。马钢市场部负责人李建设和宝钢国际销售人员都反映,进口热板卷等产品在量上还不能说太大,但会把国内钢价“往下拉”,前一段时间国内热卷吨价在3100元以上时,进口产品价格已在3000元以下。取向硅钢市场受低价进口产品的冲击,吨价从1月初的4万元左右急跌至目前的2.2万元左右,这个降幅是所有钢材品种中最大的。
尚不具备“长期趋势”的条件
针对进口钢材的变动情况,宝钢研究院负责人吴东鹰、中国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李新创及“我的钢铁”资讯机构贾良群等专家认为,进口钢材增加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但从目前的情况来判断,总体上是阶段性现象,并不表明中国钢材进出口出现拐点。
据相关人士的分析,现在出现的月度净进口,只是钢材出口受阻的一个相对表现。今年2月份中国钢材出口量已降至39个月来的最低点,3月份环比虽略有回升,但依然处于低位。相对于出口,只要进口有所增加,就容易出现净进口的局面。但从市场的演变走势来看,全球除中国外粗钢产量以近40%的幅度下降的局面不可能长期维持,随着国际短流程产量的恢复,将拉动废钢价格上涨,并推动全球钢价回升,这就会逐步产生一个有利于国内钢材出口的价差空间。同时国内钢价的下行压力将“顶”住进口钢材的冲击,毕竟进口钢材量在国内钢铁消费总盘子中的占比不到3%。
自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钢铁业陷入了困境。目前业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钢铁业的困难最直接的原因是金融危机导致需求突然萎缩后,库存的高价矿与急跌的钢价造成了大面积亏损;待市场稍有回暖后,钢厂又盲目复产,不断调升钢价,造成钢市再次“探底”。而更深层的原因是:产能和结构过剩严重,特别是存在大量落后产能;产业集中度低,粗钢生产企业平均规模不足100万吨,排名前五位的企业钢产量仅占全国总量的28%左右;铁矿资源和海运保障程度低,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弱;钢材市场体系不成熟,钢铁产品经销商超过15万家,投机经营倾向较重;产品同质化严重。进口钢材冲击只是市场的一个“加跌”因素。
区别情况谨慎应对
记者在调查采访中接触的业内人士认为,在我国进口钢材的结构中,要区分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分析,以此有针对性地作出应对。
据了解,在中国钢材进口中,以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方式进口的约占54%以上,这些钢材完成加工后即出口,实际上并未在国内消费,体现的是国外市场的需求;用于国内消费的进口钢材约占45%左右。进口钢材的八成是板材,主要是国内不能生产或能生产但还不能满足需要的高附加值产品,包括厚度小于1毫米规格的冷轧薄板带、厚度小于0.3毫米规格的冷轧普薄钢带等,取向硅钢的进口依存度更是高达51.4%。在国内钢铁业产品结构升级尚未完成的情况下,进口一部分高附加值产品是必然的;至于一些同质化产品的进口波动,则体现了国内外市场的互动关系,需要作出准确的评估。
专家们认为,就目前而言,钢材出口受阻、国内资源库存上升、进口钢材冲击“三碰头”,肯定会改变国内钢材市场的竞争态势,值得持续关注。对于进口依赖度较强的高附加值产品,应在落实产业振兴调整规划时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高端“进口替代”战略;对于钢坯等相对低端的产品,适度进口反而有助于国内钢铁业的结构调整,并减少对铁矿石的直接依赖,不必过于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