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究竟应当如何投资管理,成为国人瞩目的焦点。外储可以内用吗?应该继续增持美国国债吗?应该“民间化”吗?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孙时联就此作系统分析梳理,本报特刊全文,以飨读者。
投资不宜过快泛化
一段时间以来,尤其是美国新任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到访中国之后,国内各界围绕如何使用近两万亿美元巨额外汇储备的纷争和探讨一直没有停止,其中不乏正确的观点和有益的建议。比如,外汇储备应支持中国中长期发展的资源需求和产业与技术升级;资助中国企业参与海外直接投资,或兼并收购国外资源类、销售渠道类、消费品牌类企业;择机购买黄金等。
以上诸多建议不仅包括了对外投资,也包括了对外贸易。如果是在正常时期,这些建议是能够做到或可局部试点,辅之推行,或可从长计议,再做实施。但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外汇储备的投资方向尚不宜过快地泛化。
“外储内用”:
既不可行,也无实际意义
中国外汇储备的大部分是由代表中国中央银行的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发行人民币从出口企业手中购买而来,它真正的属性是:从国际收支账户上看,它属于资产;但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看,它却属于负债。这一属性决定,它有别于其他财政资金,也不再是一种净资产,政府和国民均因此对其没有所有权。也就是说,它不仅不能再分配给国民使用,政府本身也不能再对其无偿使用。如果无偿提取并在国内使用,就意味着央行重复发放货币,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风险显而易见。要想正常使用这笔外汇储备,只能通过政府、企业、乃至居民向中央银行进行再购买,到境外去消费。但是,当这种购买行为发生时,伴随着中央银行外汇储备的流出,则是人民币向央行的再回笼。因此,这种发生在本币和外币之间的交易活动,虽然没有增加国内市场上的货币供应总量,但却改变了政府、企业和居民的支出结构,即减少对国内产品的购买,增加对进口产品的购买。
由此可见,仅仅依靠鼓励用汇这一简单的政策以刺激国内经济的需求或消费,既不具备可行性,也无实际意义。
海外抄底:可操作性值得商榷
对中国外汇储备如何投资的众多建议中,去海外抄底的提议人所共知。但是,当前去海外抄底,由谁去抄、什么时候去抄、去抄什么,其可操作性都值得商榷。
第一,由谁去抄,也即投资主体是谁。很明显,无论是让政府,还是由央行直接去海外投资,它们谁都不可能弄得清楚,也不可能要求它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国家、哪些公司、哪些金融机构值得去购买,贸然行动,不仅风险大,还会因为不符合政府和央行的岗位职责,在世界上引起政治麻烦。对一国中央银行来说,其管理外汇储备始终遵循的原则是安全性、流动性,其次才是收益性。那么,如果让国有企业、国有银行或民营企业等去抄底,可以肯定,即使他们抄底成功,现阶段对如何管理海外资产,以上主体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
第二,什么时候去抄。目前金融危机尚深不见底,连美国总统奥巴马都说不清底在何处。以股神巴菲特为例,根据3月1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披露的资料显示,他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去年对美国上市公司的抄底投资,同年第四季度便受到严重折损,公司总资产从2008年9月末的698.9亿美元,缩水26%至2008年末的518.7亿美元。
第三,去抄什么。以石油为例,即使不考虑国际商品期货的市场风险,那么,我国政府对石油的储存能力到底有多大,民间收存战略储备的场所准备好了吗?再说,储存石油本身也是需要很高成本的。而如果此时去抄实业,以美国汽车业为例,其工人年薪高达10万—15万美元、连美国自己都养活不了的企业,中国企业能养活它们吗?如果去抄金融机构,其危险性就更大,眼下,连美国的花旗、摩根大通这种世界级、国际型的大银行都因资不抵债而有可能不得不被国有化,要想准确抄底国外金融机构,如何对其资产的优劣进行评估无疑是眼下的世界性难题。一个更大的难题是,以上行为的国际反应将很难不是负面的。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目前从事海外交易风险巨大,但从长远考虑,中国政府多元化管理外汇储备的战略思路正不断清晰,就海外投资而言,自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以来,海外投资的“中国队”已阵容齐整:由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象征中国主权财富基金的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组成的蓝海旗舰,实际上已经起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