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股”?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成渝经济区、黄三角经济区等关于区域发展的话题成为代表委员的关注热点。
3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趁机抛出了“西三角经济圈”的概念。其核心内容是,将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联合,大西南与大西北联手,共同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
全国政协委员刘慕仁称,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离不开产业建设,只有全力打造一批促进产业链快速形成的项目,才能形成产业集聚。
来自福建的全国人大代表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有三次提到‘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较为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说明中央非常重视两岸经贸的合作,也非常重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东营市市长张建华说,“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现在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已经拉开了帷幕。”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从“点”向“面”的发展和提升,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板块,到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等,东、中、西、东北等各个经济区域的发展呈现全面隆起之势。
中央的意图是明显的,今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的信息,引起了众多业内专家的关注。他们认为,这既是保增长的需要,也是提升我国的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需要。
问题的关键是,大家都在讲发展,但在资源、环境等硬约束越来越突出的背景下,各个经济区域之间能否在竞争与合作中找准自己的优势和产业分工,做到发展得“又好又快”呢?怎样把各自的发展潜力发挥到最大呢?
毫无疑问,谁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和优势,谁就找到了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金钥匙。
海西经济区:
四省20市发展新布局凸现
“海西建设的前5年处于呼吁、准备阶段,下一个5年将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社科院台湾研究所所长吴能远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从2004年“海峡西岸经济区”(下称“海西”)概念的第一次提出至今,海西建设已整整5年。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海峡两岸“大三通”的实现,闽台区域合作正向纵深发展。
2009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海西发展活力和先行优势日益显现”。这样的表述在海西5年的建设中尚属首次。全国“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要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
福建省省长黄小晶表示,2009年,福建将在扩大“三通”效应、提升闽台经贸合作水平、促进文化交流双向互动等方面着力先行先试,不断推进闽台交流合作。
今年“两会”期间,对“海西”发展的关注和讨论,远远超出闽台范围。九三学社中央提交提案,建议推进海西建设,促进两岸交流合作。农工党中央建议在福建开展两岸制度性经济合作试点。民革中央建议构建“海峡经济区”促两岸共同繁荣。
优惠政策近期出台
“国务院近期将出台支持海西发展的优惠政策。”在采访中,这一消息得到数名福建籍全国政协委员的证实。
有专家指出,海西历经5年建设,已有超过50个部委以及央企出台明确支持的政策,但由于条块分割,令相关政策未能生成更好的叠加作用,海西急切需要国家在战略层面对其进行协调与统筹。
“两会”期间,福建代表团的庄先等多位代表提交建议,希望国家尽快出台支持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文件,并在文件中进一步明确海西的定位。代表们在建议中提出,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党的十七大,以及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和近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支持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福建与周边地区经济联系紧密,区域合作越来越密切,事实上已形成一定范围的经济区,按照经济区而不是行政区来推动区域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尽快出台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文件,一是使中央支持海西发展的决策部署具体化;二是呼应台海形势发展的新变化,为拓展两岸合作提供一个重要的前沿平台,有利于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三是有利于鼓舞士气、提振信心,营造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积极氛围。
吴能远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希望中央给与福建在先行先试方面更大的施展空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福建能够优先地在若干方面做一些试验,特别是在闽台之间的经贸合作上:一是金融方面的政策支持,适当地降低一些门槛,让闽台在金融、保险、物流方面形成更有利的合作;二是产业合作时让福建对台湾继续保有实施一些特殊、灵活的政策,包括相关的税收、市场准入、门槛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