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与村企合一
永联村的“发家”和村党委书记吴栋材不无关系。他当年有两份检查和一份总结,反映出此人“不安分”的历史。
1958年11月9日的检查:刚下乡,不安心,有急躁情绪。如:……爱虚荣,购置了脚踏车,给妻子买了红头绳,结婚花掉100多元。
1963年3月20日的检查:我1961年冬从无锡砖厂回来,有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缺乏艰苦朴素精神,被个人发家思想冲昏头脑,利用自己外边情况熟的条件,走资本主义个人发家之路。
还有一个总结:1961年冬天贩石灰10吨,亏本80元左右;1962年前后去福建4次,走时带棉布、现金,来时带糖精、手表等,亏掉680元左右……我深刻认识到:走资本主义道路是死路一条!
改革开放之前,他的不安分受到了各种力量的打压。但当1978年吴栋材当上永联村村支书后,他开始如鱼得水。
永联村地势低洼,土地贫瘠,靠粮食生产根本无法实现自足。进永联村的第二年,吴栋材就带领村民将80亩洼地顺势挖成鱼塘,挖出来的土垫高土地种粮。第二年,田地里的粮食获得了大丰收,鱼塘也获得了2000元的收入,村民第一次有了年终分配。
挖鱼塘的经验,让吴栋材意识到“无工不富”。于是又开始托亲拜友,东挪西借,组织泥瓦匠、木匠等,陆续在村里办起了水泥预制品厂、家具厂、枕套厂、玉器厂等七八个小工厂,这也是现在永钢集团创业资金的最初来源。
73岁的吴栋材将永联村的成功经验归结为 “村企合一”和 “以工兴村”,实质就是借助厚实的村级经济实力,实现工业反哺农业。这位村党委书记认为,一个行政村,要想团结村民共建共享,实现共同富裕,最主要的形式就是走集体主义道路。在计划经济时代,永联村通过创办社队企业,以集体经营的形式走集体主义道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把集体资产资本化,通过村民集体投资参股的办法走集体主义道路。
在办集体工厂的同时,土地流转也给永联村的集体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在完成第一次产业化之后,村办钢厂的效益开始凸显,永联村出台了一系列“以工补农”的措施,鼓励养殖农业,培养了一批养猪、养鸡以及蘑菇大户,一大批农民因此发家致富。随后永联村又继续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2000年,该村成立了苗木公司,将全村4700亩可耕地全部实行 “土地流转”,由苗木公司统一经营运作。这也是永联村第一次将村民的土地统一流转到村,实行农业工业化,让农民变成农业工人。苗木公司成立之后,开始对外承接绿化工程,出售绿化树木,每年可以获得上千万元的效益。而村民每亩土地每年也可获得1200元的土地流转费,那些没有进入钢厂的农民就地转化成了苗木公司的产业工人。
吴栋材承认,“土地流转”措施一开始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支持。当时的村办企业永钢集团刚刚起步,苗木公司的眼前效益也不太明显,而以土地为生的农民担心土地流转之后,倘若企业发展不好,就没有后路了。
土地流转了,农民没有了耕地,如何保证村办企业所获得的效益能够实现全体村民共享,“村企合一”的模式成了永联村的选择。
首先是在村委和企业之间建立统一的党组织,吴栋材是永钢集团的董事长,但他同时还是永联村党委书记。企业实行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来积累和壮大资本,而村委则以服务群众为村民办事为原则。
两者通过村党委进行统筹和协调。村企合一的核心思想就是“对全村重大建设统一规划、村企重大发展项目统一决策、经济利润统筹使用、村企干部统一调配,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村企合一”也实现了集体与资本的直接对接,在这一模式之下,村办企业永钢集团实现飞速发展,而发展所带来的效益也让村民的收入获得直接增长,福利得到大幅提升。同时,永联村城镇化的规模也得以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