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学人》周刊9月18日一期发表文章,题目是“从贸易数据看21世纪型世界经济”,作者是日本贸易振兴会海外调查部国际经济研究课椎野幸平谷村真。文章摘要如下。
世界贸易连续四年呈现高增长
世界贸易在高速增长的世界经济的支撑下保持着高水平。据《2007年日本贸易振兴会投资白皮书》中的统计数据,2006年世界贸易增长了15.4%,贸易额超过11万亿美元。
世界贸易虽然在2001年因技术股泡沫破灭而下降3.8%,但自2002年以来连续5年保持增长,尤其是从2003年开始,连续4年增长率达两位数。
2006年世界各主要国家的进出口均比上一年增长10%以上。尤其是进口增长显著,其中美国增长10.8%,欧盟增长13.7%,日本增长11.7%,而新兴工业国进口的增长更为显著,中国增长19.9%,印度增长24.9%,俄罗斯增长40.1%,巴西增长24.3%。
初级产品价格与贸易上升迅猛
世界贸易的扩大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与资源有关贸易的扩大。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工业国需求的增长以及初级产品价格的高涨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原油价格的涨幅2006年达到20.5%,与2004年(30.7%)和2005年(41.3%)相比虽然势头有所放缓,但仍保持着上升趋势。世界金属价格的涨幅2006年达56.6%,比2005年(26.4%)大大提高。另外,农业原材料价格的涨幅也达到10.1%(2005年为1.6%),食品价格涨幅达9.9%(2005年为-0.3%),这些因素都提升了名义贸易额。
虽然美国次贷危机和原油价格的上涨给世界经济的前景带来了令人担忧的因素,但估计2007年世界贸易仍将保持旺势。
中国机械类产品出口超过日本
2006年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是,中国的机械类产品出口增长了28.9%,达到4871亿美元,占世界机械类产品总出口的9.9%。而同期日本的机械类产品出口为4488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7.2%,占世界机械类产品总出口的9.1%。中国机械类产品的出口终于超过日本,仅次于德国和美国,上升至世界第三位。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机械类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超过了日本。不如说,这种情况其实是日本企业持续向海外转移生产基地的真实写照。
随着中国成品出口的扩大,中国的零部件进口也在扩大,这就给日本等近邻的零部件出口国带来了增长的“恩惠”。不过,近年来中国零部件的进口开始减少,贸易结构开始发生变化。背景是零部件企业在当地生产的扩大。因为不仅是成品企业到中国投资建厂,零部件企业也开始到中国投资,投资开始多样化,另外中国当地企业的技术力量也在提高。
日本由积极出口转向投资立国
中国零部件进口的减少给零部件的最大出口国日本带来了影响。同时,日本对东盟国家的零部件出口也因同样原因开始减少,日本在世界机械类零部件出口中所占份额近年来持续下降。这种倾向与成品出口的减少加在一起,遂构成了日本机械类产品出口所占份额的下降。
不过,笔者认为,伴随生产向海外转移而出现的日本机械类产品出口份额的下降,应被视为日本长期增长战略中的一个积极因素。随着生产向海外转移,贸易盈余减少了,但日本可通过强化企业总部机能和研发基地的作用,增加海外子公司的收益,并通过专利费收入的增加等来扩大收入盈余,由此描绘“投资立国”的蓝图。
为了推动日本的投资立国,应在日本企业投资较多的整个亚洲地区缔结自由贸易协定,撤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以实现物资流通的顺畅化,从而使企业能够在亚洲地区确立高效的生产体制。另外,还有必要通过服务和投资的自由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和金融方面的地区合作等,完善地区内的经贸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