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是一个建在市场上的城市。“在义乌,市场就是生命。”这是在义乌老幼皆知的一句话。没有人怀疑,义乌市场快速发展中,政府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然而,政府调控市场如同在钢丝上跳舞,要想每次调控分寸都拿捏准确,实非易事。
义乌小商品城(90.50,-4.70,-4.94%)是零售业中概念比较独特的一只商业股,其经营实质并非是零售终端,而是以出租商铺为主的批发经营业务。小商品城是机构重仓股,目前持股约35%。
小商品城所推崇的社会责任必定影响到今后公司利润的增长,这些机构是否能够认同小商品城的价值理念?记者在股东大会现场注意到,前来参加股东大会的基金、机构非常少,仅有两家前来参会,这也反映出机构对公司目前状况的抵制态度。
在上市公司的发展过程中,义乌市政府起到了关键的背后推手作用。商城集团利用政府一手精心培育起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平台从事商铺出租、商品出口物流配送、以及酒店旅游和会展服务。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义乌,却由政府去办市场,这个“反常”的经济逻辑在义乌发挥得淋漓尽致。
创办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小商品批发市场,20多年来经历了8次搬迁、11次扩建。期间义乌市政府始终牢牢把握市场资源的调控权,从市场规划到市场建设,从行业布局到市场管理,从硬件设施提升到市场功能提升,每次升级换代都由政府或者政府控股的国有企业完成投资。
1984年初,义乌县委、县政府提出“兴商建市”战略。年底,政府出资兴建、有180多个摊位的第二代小商品城建成并投入使用。
到2005年,义乌小商品市场先后扩建11次,形成了一个由10多个专业市场、30多条专业街连成一片,拥有5.8万个商位和门店、260万平方米经营面积的世界级的超级市场——相当于1982年义乌县城的总面积。
因此上市公司小商品城的发展前景与义乌市“小商品国际化大市场”的发展定位紧密相关,投资小商品城也就是分享当地批发市场持续繁荣所带来的业绩增长。
“义乌模式”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客观合理性,是当时当地环境下政府的最佳理性选择,也取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功。
“义乌模式”的背后,是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在牢牢把握着市场资源,最终形成“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的手”有力结合。
然而,市场分析人士指出,民营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环境和条件,决不是简单的政府“有为”还是“无为”就可以解决,并不是政府的所有作为都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
2007年,义乌市政府开始在国际商贸城二期东侧建设总建筑面积达168万平方米的国际商贸城三期,但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争议。
反对者认为,如此巨大而集中的三期批发市场是重复建设。连政府控制市场所有权这个曾经让所有义乌人都习以为常的做法,也开始受到质疑。在一些人看来,作为掌握市场产权的上市公司,小商品城集团拿所有义乌人的资源给股民分红,这并不公平。这也最终导致了国贸城三期与上市公司失之交臂。
政府决定三期由国资公司建,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大股东掌握国贸城三期的产权和经营,不可避免与上市公司主业产生同业竞争,削弱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义乌市政府是否能有效避免同业竞争的发生,还是应该重新考虑义乌市场的发展方向。
放眼周边,在政府的精心培育下义乌市场能否抵住来自外部,如东阳世贸城的超低租金竞争,一切还是未知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