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本轮粮价上涨的正效应因势利导
粮价上涨的两面性是显然的,这里讨论的是其正效应一面。特别是在我国连续四年增收背景下的这次涨价,从帮助我们走出“多了砍,少了赶,不多不少不会管”管理怪圈而言,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1.因势利导,让农民得到实惠。要把粮价飞涨实惠的大头落在农民手里,确保不被层层盘剥,为我国粮食产业长足发展注入后劲。多年来,比起应付缺粮的窘迫,我们被“多收了三五斗”困扰时更显得无奈。毕竟,在现代产业链条中,粮食生产是弱质产业,农民承受不了粮价持续走低;而粮食消费却是国计民生必不可少,这一矛盾使得我们在直接为农民增收方面缩手缩脚,畏首畏尾。这轮涨价,恰恰是在国家实力增强、城市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粮食连年丰收的背景下,是一次难得的价升量增机遇,政府不必匆忙限价。要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驾护航的同时,腾出手来,指导调整产业结构,做好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的投资,在机制上保证粮食产业的长足发展。
2.抓好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国际市场一体化的进出口机制。2003年,我国粮食由千方百计促进出口仓促转为全面进口,损失巨大。同样因粮食价格上涨,仅2006年,我国国有粮食企业亏损额减少至29.7亿元,为10年来最低。但与损失比起来,这种减亏并不是我们主动适应市场的结果。对比千变万化的市场,在流通体制方面我们还有很多的挖潜因素。话题扯远些,国际上,四家被简称为“ABCD”(分别是ADM、邦吉(Bunge)、嘉吉(Cargill)、路易·达孚(LouisDreyfus))的公司,控制着世界粮食生产、贸易、加工、消费诸环节的很大份额。仅在美国,这四大粮商是其粮食物流的实施主体,占美国粮食贸易量的80%以上。同时四大粮商还通过融资方式控制着南美大豆:南美豆农的融资大部分来自这四大粮商,他们通过易货贸易,在农民播种大豆的时候,为农民提供化肥和种子,然后等大豆收获的时候,让农民以大豆来偿还。四大公司通过控制豆源,左右了作为进口大国的中国大豆进口价格,在流通环节获得巨额利润。事情还不止于此,巨额利润使他们有实力通过在我国设立加工企业,低价倾销豆油,兵不血刃地通过进口环节攫取了高额利润,不战而胜地通过加工环节挤垮中国同行,实现了控制我国大豆及食用油市场的目的。我们要意识到形势的严峻性,借涨价增大利润空间的机会,对流通企业进行整合,打造一批中国的“ABCD”跨国粮商,通过运作全球产业链分散风险的模式,实现原料供应、购销加工和风险管理的一体化。
3.适时籴粜平准,调整储备思路。在扬弃了“备战备荒”功能后,粮食储备越来越成为市场平衡的调节器和蓄水池。问题在于,在国内增产和消费预期正常、粮价持续走高的背景下,近几年来,我国在加快仓储设施建设的同时,谷物储备持续增加。据FAO的估计,已超过世界总储备量的2/5,个别年份甚至接近一半。近两年还新增加了托市粮储存。大量库存在享受各种补贴的诱惑下,承储企业像股民一样“死了都不卖”,地方管理部门同样失去了平准市场的动力。
这种逆市场而动、“为储存而储存”做法,扭曲了粮价走势,糜费了大量财力,与“越涨越买,越跌越卖”的小农思想无异。针对这种状况,应充分意识到“有涨必有落”的粮价运行规律,全面创新粮食储备理念,充分发挥储备对市场平衡的作用,适时籴粜平准。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粮价涨落的自身规律决定了随之而来的必然是粮价的漫漫熊途。这不但可能使全球经济发展势头逆转,对于既是发展中国家、又是粮食生产大国的中国,负面影响更为深远。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必须在粮价转势之前,充分利用上涨机遇,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余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