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粮价上涨的特点
这轮涨价特点有:
1.来势迅猛。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上一波粮价大跌延续到2003年上半年,国际粮价一轮又一轮的跌势,让主产区国家吃尽苦头。进入下半年,风云突变,在很多专家“眼镜跌碎一地”的惊骇中掉头向上,全球范围内飞速攀升。印度以食品价格10%的年增幅创下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最高纪录;美国商务部调整季节变动后的数字,在持续走高的基础上,2007年以来美国国内食品价格又上涨了6.7%,照此水平上涨,到年底将是1980年以来最大的年增长幅度;中国的食品价格正在以高出其他商品价格两倍多的速度上涨,特别是2007年5月份上涨了7.1%,上涨率达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最高水平。
2.面广时长。农业大国“集体”遭遇减产,全球食品价格上涨态势明显,美国扮演着全球食品价格上涨急先锋的角色,欧洲地区食品价格上涨的势头同样明显。英国消费者价格指数显示,该国截至目前的食品价格年增长率达到了6%,是近6年来的最高水平。再有,一波行情一般维持2年-3年,这次在维持近5年的基础上,依然涨势如虹。与2006年同期相比,2007年6月份国际市场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价格分别上升5.1%、53.2%、72.0%、39.9%。从趋势判断,暂时还不能判断本轮涨价已到尽头。
3.成因复杂。与以往波动周期比较,影响因素首先具有共同点,如:(1)自然气候。最近五年,全球范围的气候恶劣:作为世界粮食主要出口国的澳洲连续干旱;在世界第八大小麦出口国乌克兰,持续的干旱已经导致40万公顷的小麦颗粒无收;罗马尼亚2007年小麦产量也因干旱可能创下四年来的低点。(2)经济周期。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开始了加速发展。随后体现在传统产业上,粮食生产在跨越前期萎靡行情的同时,因其直接劳动力投入、农资化肥成本提高等因素,随着经济的周期性发展,共同进入一个新的上升周期。
其次存在一些特殊原因。一是能源价格拉升。由于国际市场能源价格近年来突飞猛进,迫使许多国家将粮食产品用于乙醇和生物柴油的生产。美国是最大的玉米生产国,占世界出口总量的2/3。目前乙醇生产使用量占美国玉米产量的20%,预计2007年将达到2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警告说,对生物燃料的需求已经导致玉米和大豆价格的上升。二是供需情况变化。2006年世界粮食产量21.93亿吨,递减1.6%;世界库存量在2007年年中降至总使用量的15.8%,而1990年以来这一数据的平均水平是27%。与此同时,人口增加、饲料及工业用粮导致消费需求大于产量3.8%。石油生产国随着石油出口收入的强劲增长,推动粮食消费2000年以来增长了17%。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也由于经济增长加速,粮食消费增长了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