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上海世博会呈现两大创新亮点 动迁工作获99%以上动迁居民支持  -广州决定收回80宗闲置土地 坚决打击囤积 下半年房价将加速上涨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25亿元 因灾死亡652人 陕西洪灾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厂实现利润翻番 下半年钢价不会有大回落  -沪深股市低开高走 沪指站上4400点 两市总市值逼近20万亿元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8月1日起实施 优抚对象可享受3项优待 -3月末我外债余额$3315.62亿 黑石大跌 国家汇投公司亏损5亿美元  -5油企获首批原油经营资格 民企可经销成品油 高额投资成门槛 -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降2.78% 社科院称GDP应控制11%内 -中国今年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半年涨4成 深圳楼价领先中国大城市上涨 演绎特区速度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7 月 12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深圳以三天盖一层楼的速度,建起当时中国最高建筑国贸大厦,成为深圳速度的经典符号。今年以来,深圳楼价领先中国大城市上涨,新盘成交均价从万元基点起步,至今上涨四成以上,成为全国楼市的风口浪尖,亦令深圳购房者望而兴叹。

据有关统计,2006年全年深圳平均房价为每平方米9400元左右,今年1月份深圳新房成交均价达每平方米1.06万元,而6月份的成交均价升至1.45万元以上。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上涨排名中,一直居于前列。

其中,南山区新房成交均价如今已达每平方米近22000元。其飙升原因主要是受深圳湾大桥于7月1日通车、新口岸通关刺激,这条深港西部通道连接起深圳南山区和香港元朗区,而南山区楼价则因“深港融合”概念全面发酵。据香港地产业界人士介绍,香港新界西区的一些普通住宅,楼价折人民币也不过每平方米两万多元。当前,楼盘环境则逊于深圳。

记者从深圳地产中介机构了解到,去年5月旨在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国六条”出台后,深圳房价短暂观望两个月后,就以不回头的态势上涨,其中深圳特区关内楼盘涨势更为突出。1月份关内的房均价为1.25万元,6月份飙升至2万以上元。他们表示,关内土地稀缺,新楼供应减少和大户型豪宅的集中入市是价格上升的主要原因。而关外的价格也由0.98万元涨至1.27万元,上涨了29%。

房价一路飞涨,让很多持“等等看”想法的待购者后悔不迭,也加剧了一些富有居民的购楼热情,一些股市投资者开始将利润转投楼市。如今,30岁左右的年轻人买房信心开始动摇,甚至有的因生活成本太高考虑离开深圳。

深圳中原地产深港研究中心总监张伟在1个多月前就开始预警,“楼市在前期快速上涨之后面临阶段性的调整”。然而房价上涨趋势形成后,似乎任何消息都成为深圳各区域房价上涨的理由:龙岗区作为2011年大运会的主赛区而涨、宝安区因地铁规划而涨、盐田区依山傍海而涨、福田区豪宅稀缺而涨、罗湖区因连接香港28公里边境线开发而涨。还有人认为,在全国各地房价上涨起步的2000-2004数年间,从1998年高位滑落的深圳楼市没有明显动静,此次不过是补涨转为领涨而已。

如今深圳房子不愁卖的现象愈演愈烈。地产商几乎不参加展会推介新盘、不做样板间、不做广告、开盘即售罄。但销售后的楼盘又时而发生各类问题,如客户退订、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等等,再或多或少推出一定数量的新房出来。如今人们开始心存疑虑——是购房者方面出现了问题,还是开发商当初就没有售完,故意制造紧张气氛?

持续上涨的房价引发多空双方的激辩,“崩盘说”和“再涨十年说”针锋相对,多数消费者则一头雾水。有关深圳楼市被大量游资炒作的话题也不绝于耳。深圳市如今对楼市基本趋势的总体判断是上涨过快,并从7月起加大调控力度,严格规范市场,力求遏制楼价上涨中的非市场炒作因素。(记者 程胜 孟繁龙)

来源: 中国证券报

相关文章:
广州楼价同比上涨38.73% 中心区均价破11000元
粤多个国企获批建设单位自建房 或能平抑楼价?
广州楼价5月每平米跌156元
海外资金进入内地推动楼价不断攀升
经济透视:中国央行温和“出招” 楼价走稳可期
图片新闻:
长江上游强降雨形成新一轮洪峰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
中国将在北部湾重点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缓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