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梅州大埔县的花萼楼
明末清初以来,梅州长期作为客家地区的文化经济中心,在客家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时,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梅州成为全世界多数客家人的祖籍地和精神家园。在当时,梅州成为客家人迁徙的一个中转站和集散地:“后来,扩迁的时候,明末清初以来一直到现在都还不断地向外迁移,迁移的过程中,梅州是最大的集散地和中转站。明末清初,反清复明,郑成功那个时候就是把一批客家人带到台湾,很多迁到台湾、四川、陕西、广西等地。客家人很重视族谱,迁往客家大本营之外的世界各地的客家人大都把梅州当作自己的家乡。”
目前,遍布全世界的约300万客家华侨中,绝大部分人都以嘉应州(梅州)为祖籍地。近年,前来梅州寻根祭祖的海外客家人更是络绎不绝,梅州作为“世界客都”的地位得到更普遍的认同。
今天的梅州,是一个美丽、安逸,古朴和现代相结合的城市。梅州是客家文化最发达的地方,今天,这里依然保存着比较完好的原生态山歌。
唱山歌、听山歌,成为很多到梅州来旅游的人必要做的一件事。梅州每年都会举行山歌旅游节和各种山歌比赛。在梅江边上,很多自发唱山歌的人都是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不过,优美的歌声同样吸引了年轻人的驻足。正好,我遇到了一位叫刘丹的客家女孩,今年19岁,在外地读书,她说她特别喜欢听山歌:【问:/您听得懂这山歌吗?/我喜欢听山歌,山歌给人一个很淳的感觉,很真诚,可以唱出客家人的心声/你会唱吗?/我不会,作为一个客家人这一点觉着比较遗憾。/像你这么大的朋友中,有没有会唱山歌的/有很多都会,因为我们以前很多都是读师范的,他们很多都会唱客家山歌,因为都是客家山歌。】
梅州山歌大师黄火兴老师说,与其他地方的山歌相比,梅州山歌有自己突出的特点::“梅州山歌比较有特色,它是承传了《诗经》三百首修辞手法,赋、比、兴,重叠、双关,双关特别突出,其他地方的客家民歌很少有双关音的。”
台湾桃园客家演艺协会会长罗秋莲女士感叹说,与台湾的山歌相比,梅县这边的更加地道:“我觉着你们这边是比较传统,比较淳朴,给人的感觉是客家人的那种调调感觉上比较舒服、很舒畅,听起来就感觉又回到从前那种淳朴善良的环境里面。我们那边的山歌有加工过,比较美化一点。”
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客家山歌,客家人过去大多数都居住在山区,在长期的劳动中,人们随口而出,即兴而歌,通过唱歌忘却劳累,驱除恐惧,抒发内心的喜悦和悲苦,日长月久,山歌就这样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时代在变,客家人的生活也在变,但客家人对山歌的热爱不会变。
台湾和梅州源远流长,据统计,台湾的客家人有一半以上来自古嘉应州,即今天的梅州,像台湾的蕉岭县的客家人基本上都是从梅县的蕉岭县迁徙过去的。嘉应大学宋德建教授这样说:“可以说,台湾的客家跟梅州的很象,因为很多都是从梅州过去的,特别是蕉岭县过去,这边的蕉岭有20多万人口,在台湾有40多万蕉岭籍的人。今天台湾的客家话主要有四县话,其实就是梅州的蕉岭、大埔、梅县和平远这四个地方。所以说客都的问题,台湾人特别认同,因为他们的祖先就是从这里迁过去的,现在台湾有很多人家里还有亲戚在这里。而且,很多梅州人现在还嫁到台湾去。”
一位来自台湾的女士告诉我,来到广东惠州,她听不懂当地客家人说的话,而到梅州则没有什么困难。今天,被称为古汉语活化石的梅州客家话是全球一亿多客家人认同的标准客家方言,大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均采用梅县话作为播音的标准化语音。
除了客家山歌和客家方言外,梅州的客家民居也很具有代表性。一位诗人曾这样说:闽西的土楼壮观、赣南的客家民居接近徽式建筑,梅州的围龙屋则显得秀美。早春二月的客家围屋似镶嵌在青山碧水间的一件工艺品。
下面,我就带您到有“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之称的梅州大埔县,花萼楼位于该县的大东镇联丰村的花萼楼。从县城坐车出发,一个小时的路程后,终于见到了花萼楼。
梅州大埔县的花萼楼始建于明万历36年,至今已有400年的历史。花萼楼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属土木结构的圆形建筑。楼顶为木梁灰瓦。共有三环,内外环形相套,内地外高。
客家人迁自中原,花萼楼的建筑借鉴了北京四合院的建筑风格。花萼楼整个呈八卦形,只有一个门,门框是用又厚又宽的花岗岩石板组成,大门板上也都钉上了厚厚的铁皮。花萼楼的一二层不开窗,只有三层开窗,而且三楼还有枪眼,可能您会猜到了,这些门窗的设计在当时主要是为了抵御外人侵扰:“祖先们主要是为了防土匪,还有是怕宗族斗争,主要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
走进花萼楼,中间是一个很大的圆形天井,用大小不等的鹅卵石铺成。踩在鹅卵石上,心里有一种很踏实的感觉,这些鹅卵石见证了花萼楼的风风雨雨,也见证了从花萼楼里走出的每一个客家人的故事。
客家人来自中原,建筑特别讲究风水学。房屋一般都是依山傍水而建,选择好的居住环境。花萼楼整个呈八卦形态,天井的中心装饰着一个直径3米的古钱币图案,图案和天井内的排水沟构成了一个“九”字图,这有着特别的意义:“水是生命之源,水进口和排水沟构成一个九字,象征长长久久、生生不息!”
相传花萼楼是由林姓的第五代上祖援宇公兴建的,这里鼎盛的时候住过28户人家,现在只住着8、9户人家,而且大都是老人和小孩。改革开放后,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在这里生活了世世代代的人开始走出去,有的人到城里买了新人到经济发达的珠三角一代去闯荡,也有很多到了海外,像是香港、台湾、澳大利亚等地。
谢小写,是从福建驾到这里已经三十多年来,从嫁过来开始,她就住在花儿楼里面:【与林小写的对话:做饭声、小孩声大嫂:您在做饭吗/是啊/您这是用煤气灶在做饭?/是啊,您家里电器多不多。/电饭煲啊、石油气啊、电视、电话都有。/你是嫁到这边来的吧/是啊,我是福建嫁到这里来的,福建平和/您也是客家人/客家人/您在福建住的也是这种房子吗?/不是啊,老家那边没有这么好的房子。/您住着这房子怎么样子?/也好,天天有人来看,来参观。好也不是好,很久了就是好,老古董了。】。
位于梅州城区的万秋楼则是中西合璧的客家建筑,既有西式的尖屋顶大钟楼、又有中式客家的围龙屋,如今这座70多年的建筑被台商龙振水打造成了当地有名的饭店,这几年,几乎每一个来过梅州的台湾人都品尝过万秋楼的美食!
在万秋楼主楼的门口边上挂着两个醒目的牌子,写的是“台湾同胞接待站”和”台湾台胞台属联谊会”,龙文说:万秋楼是想为来梅州的台湾同胞多提供一些便利,让他们找到家的感觉。据龙文介绍,万秋楼每个月要接到四五百来自台湾的客人,很多台胞来到梅州是为了寻亲祭祖或者旅游。
万秋楼主打客家特色,有很多拿手好菜,一些菜还获了厨艺比赛的大奖:“我们以梅州当地的客家特色菜为主,再加上一点台湾的客家菜为辅。比如说梅州这边的“盐焗鸡”、“梅菜扣肉”、“酿豆腐”这边都有。招牌菜的话这边有叶牛肉,串烧腩肉也是拿过厨艺比赛的大奖。”另外,万秋楼的美味小吃“客家干板条”是以纯米制成的板条煮熟后,淋上特制的香喷喷肉燥,再陪衬豆芽韭菜,看着就让人口水直流,吃起来更是好吃的不得了。
当然,到万秋楼来,少不了要品尝一下“客家擂茶”。擂茶是早期客家人饮用的一种茶点,现在大陆广东沿海客家庄仍以擂茶作为招待客人的茶点,若不请客人吃擂茶则会被认为是相当失礼的一件事。在万秋楼,擂茶都根据是客人的数量现场研磨,服务人员边研磨边为我们讲起擂茶的工序。
大约十几分钟后,一碗香浓可口的擂茶喽终于上来了。尝一口擂茶,香浓可口,让人回味无穷,果然是不虚此行。
听众朋友,刚才通过宗磊的介绍,我们一起了解了梅州与台湾客家的渊源和客家的风情。作为客家之都,梅州不仅拥有和保存着最典型的客家传统文化,而且也是国内著名的“文化之乡”,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传统,让这里人才辈出。如近代著名的爱国诗人、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黄遵宪;近代著名教育家、率领台湾抵抗日本侵略的的民族英雄丘逢甲等。从近代以来,梅州出了200多位将军,其中包括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叶剑英元帅。
由于交通闭塞,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见时间内,梅州发展得并不快。不过,改革开放以来,凭借客家人的智慧和勤劳,梅州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客家人过上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客家山歌大师用山歌唱出了梅州这几年发生的巨大变化。
今天,客家文化成为梅州的宝贵财富,梅州市政府正打好“世界客家之都”的这张牌,凭借着当地的好山好水,大力发展旅游经济。 (来源:海峡之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