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软件建设,继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大剧院建设在今年已经形成一波高潮,但这些机构所提供的服务还亟待提高。一方面是公共藏书的数量、品种、质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服务功能和质量没有明显强化和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项目不够,服务功能系统未建立。功能与服务建设将是未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公共博物馆的门票问题也要与展示服务等软件、质量问题联系起来考虑。一些制度设计更精致的“免费”政策、作法将替代现有“一刀切”的作法。
继续加大对文化原创的资助力度,以及对人文社会科学公共产品的采购力度。国际经验已经表明,全球化过程中的后工业社会,社会管理高度复杂化,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专业知识和专家系统,因此社会或者公共部门对人文社会科学的需求会有显著增加。我国是一个处在最后完成工业化进程和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的“双重节点”上的国家,正处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所谓矛盾多发期和问题凸显期,各种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问题复杂程度远高于一般发达国家,就更需要社会科学研究部门研究能力的支持。
增加对特殊群体及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文化援助。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正在发挥“保民生”的重要作用,有效丰富了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各类自然灾害地区和城市务工人员、离退休人群、贫困人口等的文化生活。需要继续强化对这些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和评估。
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有效支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公共财政体制是公共文化服务得以实施的基本程序环节。国内还有少数城市率先进行以“参与式预算”为重点的公共财政改革试点,并将这称作“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或“阳光工程”。目前政府的权力比较集中,而授权环节和监督环节相对薄弱。应从根本上理顺政府的公共文化投入和社会公共文化需求之间的关系,探索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现和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