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0月11日电近日,《2009年文化蓝皮书: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出版发行。蓝皮书指出,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不足,目前公共财政文化投入约占全部公共开支的0.3%~0.4%,而发达国家和地区通常大约将公共开支1%左右用于公共文化投入。蓝皮书认为,中国应增加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加大对文化原创的资助力度,增加对特殊群体及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文化援助;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蓝皮书认为,要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缩小国家财政直接供养的公共服务部门规模,开放社会力量参加公共服务的提供。不少专家一直主张,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应该在量上加大,而在介入范围上逐步缩小。文化体制改革一直是希望把更多的原事业单位推向市场,这项工作应该继续,而且一定要把本来应该在市场上运作的部门送上市场。这样才能将有限的公共财政用在刀刃上。与此同时,还应开放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必然导致一些私人和非政府组织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生产和提供方面的积极性高涨,经济危机可能正是释放这种积极性的重大契机。实际上,政府不仅是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更应当是社会化的公共服务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打造名副其实的公共媒体,积极看待互联网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日益增加的重要作用。《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到,要研究制定公益性报刊基本标准,适时公布公益性报刊名单。并非所有的媒体都必然是公共媒体,而作为公共媒体就必须全面回应全社会的公共信息需求。2008年我国一系列重大事件发生时,新媒体开始成为公众寻求信息的首选目标,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成为我国公共主流媒体的新成员。我们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真研究如何构建名副其实的公共媒体的问题,一方面推动体制内新闻出版和广电播出机构在实现产业化剥离后逐渐回归公共服务的本位,另一方面积极认识互联网等新媒体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日益增加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