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中国拟减少财政赤字防股市产生大的波动 创业板望明年上半年推 -中国跻身世界高铁俱乐部 鸟巢等北京3建筑入选时代十大建筑奇迹 -08年最被20家主流券商看好的62只金股(名单) 圈定5大龙头行业  -央行:商业银行须用外汇交人民币存款准备金 研究新股发行改革 -统计局:四有利因素可保08年经济较好发展 价格上涨是全球性现象 -明年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 年轻白领花销四步曲 -房产明年准备过冬 沪半数购房者推迟买房 楼市拐点正在形成? -人民币升值引发产业变局 汽车利润受冲击 明年出现局部产能过剩 -职工不休年假可获3倍工资补偿 探亲假与年休假不互相冲抵 全文 -武汉长株潭城市群成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社科院《2007年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发布会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12 月 17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2007年12月17日上午9:30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第2报告厅召开《2007年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新闻发布会。中国网进行现场直播

  • 谢寿光: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早上好!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深圳市文化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而联合举办的中国公共文化服务蓝皮书新闻发布会现在开始。《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07)》是我们整个文化蓝皮书系列中的一个新的成员。文化蓝皮书作为一个皮书系列中的主要品种和品牌,首先推出的是《中国文化产业报告》,今年马上要推出第七本,已经在业内外、国际国内产生了重大的反响。

文化本身不仅仅是产业,文化更大的程度上还带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所以,在原来的文化产业报告中没有涵盖很多,是公共文化服务。这个项目由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和深圳市委宣传部和深圳市文化局的共同合作下推出来的。

2007-12-17 09:33:36

  • 谢寿光:

今天出席会议的嘉宾和领导我先给大家做一个介绍。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哲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本次公共文化蓝皮书的主编李景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室主任、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公共文化蓝皮书的执行主编章建刚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公共服务文化蓝皮书副主编张晓明研究员,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吴元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世界哲学主编、现代职业研究室李合研究员,国家行政学院综合教研部副主任祁述裕研究员。深圳方面来的领导有,深圳市文化局副局长,也是这本蓝不皮书的执行主编尹昌龙博士,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新亮博士,深圳市文化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倪鹤琴博士,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文化政策研究室主任毛少莹,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任珺助理研究员。

我们主编社的嘉宾是总编辑助理兼电子印象出版社的总编辑范广伟先生。今天的会议议程,首先有请本书的主编代表我们的常务副院长,也是本书的主编李景源研究员讲话,大家欢迎!

2007-12-17 09:43:28

  • 李景源:

首先,我代表社科院文化中心向与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学者和新闻媒体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这次发布会由文化中心和深圳市文化局以及社科文献出版社三家共同举办。今天发布的《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07)》也是由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跟深圳市文化局、特区文化中心共同组织,联合国家有关的部委、院校和研究机构,共同写作和合作的一个产物,我在这里借此机会对参与此书写作的单位和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关于这本书的写作动因,我首先想到是2003年的3月份,长春同志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在那次会议上,他特别指示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要重点研究文化发展战略问题,而且特别强调:在当时的情况下,要进一步重点研究文化企业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之间的关系。他特别希望能够在这方面拿出一个报告。

经过我们几年的努力,在国内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合作下,我们推出了这样一个报告。这个报告从组织和编写的过程中我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从我们党和政府的层面来看,有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兴国的一个基础性的工程,这个工程发展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目标,市场、主体和动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之间的关系是迭代相加、相互影响的关系。过去我们理解的比较狭窄,是一种单向的因果关系。经过我们这么多年的调研和研究,实际搞好公共文化服务对于文化建设的主体、目标、市场、动力等方面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07-12-17 09:52:47

  • 李景源:

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与我们提供产品能力不足的矛盾正在成为文化建设领域的一个主导性矛盾。另一方面,作为公共文化产品的科教文卫体领域,几乎囊括了社会建设的一些主要领域。以全新的方式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保障公民文化权利、落实文化公正、缩小城乡差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乃至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可以说,这本蓝皮书的出版是正逢其时的。

今年11月20日,长春同志又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在这次座谈会上他进一步提出要研究文化软实力的问题,要深化新的文化发展观方面的研究,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文化发展观要继续研究文化发展的方向、动力、途径、思路、格局,要研究文化的两个属性、两个效益之间的关系;要研究文化建设怎样落实以人为本;要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关系,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他提出的这些方面不仅与文化产业有关,更与文化的精神性、公共性有关。所以,这本书的出版,《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与发展报告》我预想将和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一起,对今后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些更重要的资源。

谢谢大家。

2007-12-17 10:02:29

  • 谢寿光:

感谢景源所长在短暂的讲话中传递了很重要的信息,把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文化建设、文化服务、文化产业的一些重要指示精神在这里做了传达。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文化要大繁荣、大发展的要求,而且在四大建设里面把文化建设直接写入《十七大报告》,应该说是中国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向。相信这本报告的发布,对于进一步贯彻十七大精神,对于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提供更加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服务,会起到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

这本蓝皮书的发布,在整个蓝皮书的发布中有一大特点,就是有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和地方的重要层次进行结合,共同完成了这个项目。这个凸显出深圳特区,今天我们在回顾改革开放接近30年,在经济发展方面,深圳特区为整个国家改革开放的事业作出了重要探索。在新的时期,曾经有过讨论,特区是否不“特”了?从现在看,他们在建立国际化的大都市,在建设文化方面,无论从产业、事业,文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深圳都做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各种创新东西不断。所以我们在有请深圳市文化局尹昌龙副局长讲话之前,我将做个铺垫,下面请尹昌龙局长讲话。

2007-12-17 10:04:56

  • 尹昌龙:

尊敬的景源所长、谢寿光社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很荣幸代表深圳市文化局参加此次新闻发布会。本来我们这本书的主编要参加这次会议,因为临时有事让我代表出席。这本公共文化服务蓝皮书的出版首发式特别具有意义,特别是在全国兴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这本书是恰逢其时,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家知道,随着这些年中国经济的崛起,文化也呈现出超出以往的态势和繁荣的格局。文化繁荣我理解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文化经济的一体化,带来文化大发展,另一方面是文化生活一体化。文化生活的一体化使文化作为一种生活需求越来越强烈,文化越来越成为公共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相适应,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的责任。这一点深圳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因为深圳这些年经济发展非常迅猛,政府的公共财政实力也在大大增加。在这个时候,市委市政府,也包括市委宣传部和文化局意识到,政府除了担当提升一个地方经济能力的责任之外,还要担当一个地方发展公共文物事业的责任,出于这种自觉承担公共文化建设的责任考虑,我们觉得应该要努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2007-12-17 10:09:06

  • 尹昌龙:

如果说文化产业发展是以市场为主体,那么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必须以政府为主导,政府来帮助我们做。从这个思路出发,这些年我们一直进行这方面的实践和探索,希望获得比较好的前瞻性的思想和方法,在这方面借鉴外国的一些公共政策、理论及实践上的案例。最早开始,我们努力推动文化权益的研究,现在经研究后出了一本关于文化局的文化专著,这也是国内比较早的、系统的对文化权利进行历史的回顾以及把握的专著。这本专著的目的就是要找到公共文化服务的最终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要实现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这本书之后我们进一步结合实践,推动文化研究,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公民文化权利的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手段及载体。最早从2005年开始组织公共文化服务课题组,以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为主体,联合社科院、市委党校和深圳大学等一些研究力量开始研究公共文化理论体系的大课题。

2007-12-17 10:12:42

  • 尹昌龙:

当时我们的课题组还来北京社会科学院的文化中心进行求教,对整个课题的研究启发非常大。2006年4月,这本书出版了,就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出版的时候在深圳市某宾馆开展了一个大规模的理论研讨会。那次合作以后,我们和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形成了非常好的情感基础,特别是中国社科院雄厚的智力支持使我们对这个工作的推进有了很大信心。之后,双方议定能不能在原来《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的基础上推出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的蓝皮书。领导非常支持这件事,我们进行反复磋商,经过认真策划、编辑、撰写,今天大家拿到的这本书就是我们交流、合作的一个成果。应该说这本书是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第一本蓝皮书,出版的时机非常好,而且对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业面临的比较紧迫的关键问题提供了具体细节、具体政策关键等提供了有效的解答,有非常大的启发。

2007-12-17 10:17:07

  • 尹昌龙:

归纳起来讲,这本蓝皮书至少在三个方面非常具有历史意义。

第一方面,它完成了关于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理论建设的过程。如果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蓝皮书》完成了关于中国文化产业初步知识建构的话,那这本蓝皮书记载了中国开始建立关于公共服务的体系,这非常重要,是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比较准确的对中国公共文化说话。这个理论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如果没有完备的知识建构,整个文化的发展可能是盲目的,停留在盲目的、不自觉的情况下,只有这种知识建构,才使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成为政府自觉的文化行为。

第二点,这本书对整个公共文化政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几年中国公共文化体制改革一直在发展,包括早期对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视,包括这些年既重视中国文化产业,又重视文化事业,政府在对文化发展的公共政策方面,逐步变得清晰。这本蓝皮书将对公共政策的深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国外,像澳洲等国家,公共文化政策是非常发达的,而我们的公共文化政策远远滞后于文化发展的世界,这本书对推动中国文化政策的制定、研究和实施,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第三点,这本蓝皮书对整个公共服务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因为面对传统的中国公共文化,往往是送书下乡的模式,这种旧的模式根本不适用现代公共财政所支持的模式。这套书用全新的公共管理理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问题提出了很多创新性的思路,对未来的发展发挥了前瞻性和先导性的作用。现在全国各地的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都认识到公共文化的重要,但如何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太清晰,这本书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指导,一个创新性的思路。

2007-12-17 10:22:27

  • 尹昌龙:

首先要感谢中国社科院,特别是文化研究中心,如果没有中国社科院文化中心所做的大量工作,这本书根本出不来。感谢我们亲密的合作伙伴,而且从这本书的成功编辑和发行,希望进一步扩大和持续开展我们的合作,我代表我们的陈威局长包括我们的部长谈一些意见:因为我们的合作非常有效和积极,特别感谢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

第二,特别感谢社科文献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对于发散我们的理论思考,特别是在如何总结我们的实践方面,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深圳在这方面的好多成果有的是跟市长直接切磋,有的是第一时间把材料得以发表,得以公众化、物化,在这里也感谢社科院出版社跟我们的合作。

第三,感谢媒体。因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根本一点在于扩大它的公共性,如何扩大公共服务体,这点要有赖公共传媒、公共媒体。这一点媒体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和紧迫。所以希望从这本书开始,我们能够跟媒体有更多的合作,希望广大媒体朋友们给与更多的支持。谢谢大家。

2007-12-17 10:29:45

  • 谢寿光:

感谢尹局长充满激情的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文献出版社,都期待和深圳方面更密切的合作,将更多的理论创新成果奉献给社会。这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里面有哪些特色和内容,我们有请本书的执行主编章建刚研究员,对这本书的重要成果给大家做一个汇报,大家欢迎。

2007-12-17 10:33:29

  • 章建刚:

感谢媒体的各位朋友,欢迎大家。刚才两位蓝皮书的负责同志介绍了一些情况,下面我主要代表这本蓝皮书的执行团队,就是我们的执行主编张晓明,包括总报告的课题组吴元梁老师等等,在整个蓝皮书中做了很大的努力,这是一个集体的研究成果。

我主要想介绍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我想对蓝皮书编撰双方的背景材料给大家提供一点花絮。第二,我简单谈一下公共文化服务问题提出来的历史背景。第三,主要想把蓝皮书总报告的一些内容、一些要点简单说一下。

2007-12-17 10:35:37

  • 章建刚:

首先,我想谈一下蓝皮书编撰方的情况。《2007年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是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谢所长对蓝皮书的出版发行做了大量工作。在总报告初稿第一次讨论,谢社长就赶过来把蓝皮书锁定了,放到出版社的视野中。这本蓝皮书可以说是我们国家第一本有关国家公共服务发展状况的研究性报告。这本蓝皮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和深圳市文化局及其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共同合作编撰的。

刚才几位的发言已经提到,深圳特区政府在现在的新形势下,它需要找到更多的创新方向。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很早就在国内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它所属的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在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方面,作为一支理论的团队走在全国前列。尹昌龙局长当时是文化研究中心的负责人,那时候带队到我们的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专门进行研讨,当时,国内对这方面的关注并不是很高,但是他们已经走到这个问题上来了。我们和他们的合作不仅是出版这样一本蓝皮书,我们还将配套的举办一个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的论坛,下一步我们会有论坛在深圳举办。这是深圳方。

2007-12-17 10:37:32

  • 章建刚:

社科院的文化中心以前做过《中国文化产业的蓝皮书》,大家对我们的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实际上,社会科学院的常务副院长从这本蓝皮书的立项、开始编辑的时候就非常关注这本书的出版,要求我们办好这本蓝皮书。在这本蓝皮书最终编辑即将完成的时候,他马上着手为这本蓝皮书写了一个序言。从我们研究中心的情况来看,我们也在这几年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关注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公共文化服务的问题也是文化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像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经常会提到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这是两个轮,我们要双轮驱动。所以在编辑《文化产业蓝皮书》的同时,我们也一直希望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也要做一定的追踪、研究,对这个事业的发展我们要做一定的报道。在跟深圳有关方面接触多了以后,我们觉得双方合作可能事情会做得更好,于是决定双方一起来开展这项工作。

作为文化中心来说,我们也有后续的工作,现在也在做。我们的文化蓝皮书将成为一个系列,一个方阵,我们后面马上要推出的是蓝皮书的第三个品种,就是国际文化产业的发展报告。这本书也很快由社科文献出版社推出,我们希望在座的媒体能够继续关注两个合作方的后续活动。这是第一点。

2007-12-17 10:43:10

  • 章建刚:

第二点,我简单地回顾一下公共文化服务的问题在我国提出来的一些历史背景,这样可以增强我们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深度。通过总报告的撰写,我们认识到公共文化服务的问题是在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凸显出来的,是在十六大,尤其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的贯彻过程中,在政府职能转换和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逐渐兴起来的。

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蓝皮书总报告开篇就简要回顾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词,在党和政府的重要文献中出现和展开的过程。今年的6月16日,胡锦涛同志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问题。会议特别指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我们正在学习十七大精神。《十七大报告》也提出了,要在2020年年前,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我们说,以此为标志,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已经跨越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面向全社会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一个国家实现全面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们这样一本蓝皮书的编撰,就是希望追踪、见证、展示我们国家链条完整、功能卓越,能够逐渐覆盖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新过程,这是我们对于公共文化服务问题提出的历史认识。

2007-12-17 10:48:12

  • 章建刚:

第三点,我想简要地对蓝皮书总报告的重要内容做一些简单的提示。这个蓝皮书的总报告第一次尝试对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状况给予一个整体性的描述。我们要看到近几年取得的成就,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还要有针对性地给出参考性的政策建议。大家已经拿到蓝皮书,是由社科文献出版社提供的。关于总报告中提到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成就、问题和建议,我们主要有下面一些要点或者主要的观点。

首先,从成就上说。公共文化服务投入、财政投入在大幅度增加,增加的比例超过同期GDP增长的比例。各位记者朋友对于国家几项重大的公共文化服务工程耳熟能详,比如说广播电视的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现在各地纷纷建起了自己的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对于这样一些公共建筑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去年我们在浙江省调研时了解到,浙江省的11个地级市都有了自己的大剧院,这作为一个省来说在全国是走在前面的。同样,各位对于“十一五”期间,我们的“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所提出的目标也都是心向往之。这些方面不用我多讲,我们只想把财政投入增长的情况做一个比较细致的关注。改革开放近30年,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国家财政收入增长更是惊人。尤其从1995年起,全国财政收入第一次上到了1万亿,在2003年,全国的财政收入第一次突破了2万亿,再经过两年,到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突破了3万亿,,2006年全国的财政收入就逼近4万亿。在不到八年的时间里,国家的财政收入加速度的翻了两番,今年估计突破5万亿。

2007-12-17 10:52:30

  • 章建刚:

公共财政对于GDP的比重在迅速提升。国家财政收入的提高就是政府能力的提高,也意味着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我们说,公共服务总是受财政制约的,就是这个意思。只有财政收入多了,才有能力去提供公共服务,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在这个基础上,国家的公共文化投入逐年加大,到2005年的时候,国家财政对文化部系统的文化事业费拨款数字已经达到133.82亿元。同样,2005年加上地方财政的文化事业投入,全国的文化事业经费达到了495亿元,比九五时期的水平整个翻了一番,每年的增长幅度超过了GDP的增长幅度。到了这一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已经升到了40元的水平。

2007-12-17 10:58:29

  • 章建刚:

在文化大革命以前,我们常年都是人均五毛钱的水平。到了80年代中期,我们也只达到人均1块钱的水平。到05年,我们达到了40多块钱的水平。这两年的数字我还没有找到最新的数据,如果继续保持前面的发展速度,现在应该到了50几块钱的水平。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文化投入的增长就更快。比如说广东省,它的文化事业财政拨款在2005年达到了12.8亿,当年居全国第一,江苏省排名第二,它的文化事业财政拨款超过了11亿,而且这11亿一下子比前一年增加了2.4亿元,这个增长的幅度是非常快的,当年增长的幅度到了27%左右。显然,文化的投入已经形成了热潮,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已经具备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这一点是我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一个最基本的推动力。这是从成就方面关注的问题。

2007-12-17 11:00:34

  • 章建刚:

尽管有这样的服务,但是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或问题,而且这些问题还是比较关键的。我们说,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规模方面、结构方面、功能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刚才提到,国家文化财政收入在不断增加,但是这些钱怎么花,是不是有效率,是不是体现了社会公正,这些问题如果要回答,就要看公共文化服务的体制、机制是不是科学,是不是合理。应该说,我们现行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是较多的依靠传统的机制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改变都还没有完成。

我们来看一下规模。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的增长虽然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但是它显然是低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没有跟国家财政收入同步增长,甚至在两个比较之下,它是不升反降的趋势。数据显示,2005年的文化事业费是当时历史的最高值,这个数字在当年整个中央财政的支出当中占的比例只有0.39%,而在1985年的时候,同年的比例达到0.52%,在1995年的时候是0.49%。所以文化投入在整个政府财政投入的份额中呈下降的趋势。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这几年也是大幅增加。这种增加看上去很像整个国家基建投资过热的连带受益者,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反映了对于文化问题,各级政府是不是真正地把它放到一个应有的地位上。事实上,由于历史欠帐很多,我们国家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我国人均馆藏图书只有0.36册,也就是说大约3个人拥有一本书。在发达国家,起码应该达到人均两册以上。我们的国民人均馆藏文物仅仅有0.012件,也就是说大约有90—100人可以拥有一件馆藏文物。所以,我们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还是很低的,我们对于文化投入的需求还是很高的。这是从投入规模上说。

2007-12-17 11:02:14

  • 章建刚:

如果从公共文化投入的结构上说也有一些问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该是一个完整的链条,由许多的环节组成。现在还有很多的环节是缺乏的,例如,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首先要了解公众或者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强调要从需求出发,公共文化服务事实上也应该从需求出发,这种公共文化需求的表达跟个人文化需求的表达是不一样的。事实上,在世界各个国家中,公共需求的表达都有一定的难度。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这个困难更大。因为我们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对于需求的忽视。

所以在对公共文化需求的了解的环节中,我们现在找不到一种明确的制度安排。当我们要进行公共文化服务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知道我们应该提供什么。到目前为止,各种公共文化服务更多的还是长官意识,就是由政府部门代替消费者作出这样的决策,所以这个环节的缺乏,我认为问题很大,后面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2007-12-17 11:07:59

  • 章建刚:

另一个环节的缺乏就是对于民间社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设计现在基本找不到。我们经常提到,现在有一些民办的非盈利文化机构,比如一些民办的博物馆,他们在进行机构登记时,在民政部注册时,发给他们一个执照,上面写着“民办非企业”,你只是说它不是企业,没有界定是什么。很多地方对于这样一种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还是持比较多的怀疑态度,所以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时候,对民间部门不断涌现出来的公共文化服务的热情将是一种压抑。所以,这个环节我们也必需把它建立起来。

2007-12-17 11:11:49

  • 章建刚:

再一方面,现在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有一个现行的体制机制。这种投入的体制对于地域上的差异、城乡上的差异没有有效的克服。换句话说,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功能是有限的。例如,江苏省在一年当中增加的公共文化投入或者文化事业费的投入达到2.4亿,而同一年,西部有四个省区全年的文化投入经费不到一个亿,差距很大。另外有一些省区,它的文化投入70%在城市,30%在农村,所以投入的比例是不合适的,而且从机制上它很难克服。所以也需要经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去解决这些问题。

由于上述的投入规模和投入结构方面的问题,它在服务的功能方面就比较低效,甚至有时候效果是负面的。比如说有限的公共服务工程,对于用一些首长工程、面子工程,用于盖房子,用于增加硬件设备,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很少。有一些地方的大剧院、体育场,建成以后没有节目可以提供,维护和管理的成本就不堪重负。一些地方考虑要委托商业机构来经营这些文化场馆,但是这样一来,又改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性质,改变了它的初衷。还有一些地方,主观的为农村书屋配图书,结果这些图书被当地的居民作为废品卖掉了。农村的一些文化站、文化室变成了麻将屋。这些问题都跟体制机制的不完整相关。

所有类似的问题都提示我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同样要依靠体制改革。我们需要打造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运行,和市场经济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全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样的问题是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同样艰巨的一项重任。这期间的道理我们在总报告当中也有所涉及。这是存在的问题。

2007-12-17 11:14:31

  • 章建刚:

针对这样的问题,总报告也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几条中长期的政策建议。主要是:

一、要打造一个链条整齐、决策民主、廉洁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决策和预算的形成是重要环节。

二、要适当地加大公共文化的财政投入比例,使文化支出在政策总支出中的比例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提高到中等以上国家的平均水平。

三、要采取有效的制度设计,保障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

四、继续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强化国有一线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五、要采取差异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策略,适度强化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功能。

2007-12-17 11:18:12

  • 章建刚:

这是我们总报告三个主要的部分和观点。这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在体例上基本吸取《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的有益经验。我们在总报告之后,还安排了全体观察、理论与政策、部门报告、区域报告、国际经验、个案研究、统计与评估与大事记等栏目,希望平衡的观察和报道全国各地公共文化服务的状况和各相关行业部门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经验。今年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还突出地关注了对农村和农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务问题,我们这本书里有6篇稿子关注到了这些问题。

另外,在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评估上也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因为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对于未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是很重要的,我们要有一些指标和方法侧重发展,所以我们对这个问题也有两件稿子在讨论。希望我们媒体的各位朋友能够继续关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也欢迎大家对这本蓝皮书给予更多的批评和建议。谢谢大家。

2007-12-17 11:20:59

  • 谢寿光:

感谢章建刚研究员,全面扼要地介绍了报告的要点部分。通过他的发言感觉到,中国公共文化服务这些年来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存在着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和我们的供给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而供给不足的巨大矛盾,也充分地意识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成和实现离开了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和高效的服务是不可想象的。

这本蓝皮书希望通过媒体传递这样的信息,这里隐含着巨大的研究课题,对我们整个国家不仅仅是涉及到公共文化服务本身的问题,十七大提出四大建设任务,它们是互相联系的整体。比如像公共文化服务的载体是什么,主体是谁。所以章建刚研究员提出来关于民间公共文化组织的身份以及定位,如果没有一套政府、社会和文化企业互动的机制,那么要想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不可取的,这里面还包括了在宏观调控的状态下,是不是一刀切。所以我们这本书的意义,第一本书难免和我们提出的要求有很大的距离,但是我始终坚持从无到有就是巨大的突破。

我们期待着第二本质量更高更好。如果第二本的时候,像在地区篇,我们就拿深圳做试点来看,能不能出一份很有分量的。作为一个城市,它怎么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调研报告。我们文化的资助体系,财政资金的应用效率进行评估,包括人均的占有率,这对媒体来说是非常好的题材,和这些相关的东西很多。

非常感谢章建刚研究员。接下来我们请一位专家对我们这本蓝皮书做一个评判。祁述裕教授是国家行政学院综合教研部的副主任,早年在我们国家研究关于中外文化产业和事业比较中,他走得比较早。几年前就有这么一个课题,而且成果也是在我们出版社出的,所以我想大家有请祁述裕教授给我们做报告,大家欢迎。

2007-12-17 11:21:36

  • 祁述裕:

首先,感谢社科文献出版社谢寿光社长的盛情。我作为《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的作者之一,能够参加今天的发布会,感到非常荣幸。我觉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报告》的出版,是2007年中国文化的一件大事。我个人预计,这本书在推进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可能会载入史册。就像谢社长讲的,因为这是一本从无到有的书。

当然,在这之前,有关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研究也是有的,特别是深圳文化局出版了一本系统的专著。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报告》是从全国的视角,既有继承深圳市文化局这本书重要的理论成果,同时在事业研究领域都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拓展。所以我觉得,深圳市文化局和社科院的文化研究中心选择了一个重大课题,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好书,也是非常及时的一本书。

2007-12-17 11:26:35

  • 祁述裕:

《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探讨政府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中如何发挥应急作用,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要把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在《十七大报告》的第六节,关于民主政治建设当中有一句话“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这预示着新一届的党中央政府将把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报告》的出版,从一个领域为构建或者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这本书在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些探讨。一个方面是明确了政府的文化管理方面的基本职责。我们现在讲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实际上我们明确了这么一个基本的理念,就是根据公共需要提供公共服务是现代政府的最基本的职责。七八年前没有这样的说法,特别是在政府官员的讲话当中没有这样的说法。我们现在开始有这个描述,就政府的文化管理职能来讲,根据公共文化需要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文化管理的基本职责,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理念的变化。这里面的关键词就是“公共文化需要”,是指全体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社会所有成员应该平等享受文化需求。这种表述跟计划经济时期有根本的区别。

2007-12-17 11:28:09

  • 祁述裕:

首先,我们讲计划经济,当然也讲提供满足公共需求。但是计划经济仍是按照集体化,所以满足公共文化需求是为一部分人服务,尽管是大部分,而我们现在讲惠及全民,讲普遍均等原则,《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当中说到,首先范围就不一样。

其次党项也不一样。计划经济需求是满足公众文化需求,实际是教育、引导这方面的意识。现在讲的文化需要是要求按照公众文化的需求来满足,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当然也讲教育和引导,但是前提是基础性的,决定性的。根据公共文化需求来提供文化产品,这是基础性的。

第三,质量的标准。计划经济时期我们讲文化为政治标准,我们现在讲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标准,所以说我们现在提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计划经济时期有重大的区别。当然,并不是说我们现在搞了一些大型设施,就意味着政府在履行公共文化职能方面有这个意识。上海大剧院应该说是我国大剧院中经营最好的,但是前一段时间大剧院的经理告诉我,有一个中心去考察,回来以后非常感慨,他说现在搞大剧院讲观众上座率,讲积极效率,到了这个艺术中心以后,这个艺术中心有一个年度计划,这个年度计划主要内容是每年这个中心完全是公益性的演出是多少,每年为高校艺术团体免费培训是多少,每年要为多少家庭提供艺术教育,他们的年度计划是这样的。我们现在大剧院一整讲观众是多少,每年创收多少,实际还是为少数人服务,并没有真正体现公共文化需求。所以这个经理去了以后非常感慨,说上海大剧院这样不行,因为这是大剧院公共文化市场。

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如果一些政府不能满足公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就意味着这个政府失职,这个问题现在一直强调,但是没有真正的去落实,并没有把它作为考核政府的一项工作职责。

2007-12-17 11:31:00

  • 祁述裕:

第二,这本书探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也是政府管理、不断改善的过程。我们现在讲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不是说公民有图书馆看书,有文化馆娱乐,有电影、电视看,这就叫构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意味着政府的职责履行好了,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我觉得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政府的管理,包括政府管理的理念、管理的机构、管理的方式提出了要求。在我们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这个过程本身也是政府管理不断改善的过程。

西方有一个词叫“善志”,讲的就是政府和公民以及社会组织互相之间的关系问题。意思就是说好的公共秩序,关于这个“善志”问题基本要素有很多说法,比如有这么一种说法,包括合法性的问题、透明性问题、责任制问题、法制问题、回应性问题、有效性问题。比如说回应性问题,就是对公民性的要求要及时作出回应。

我们现在讲公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意味着我们要建立在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平等、相互合作和互动关系之上,并不是政府单向地为公民提供文化产品,经营文化产品。同时,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政府要按照一定规则去实施。同时,还要考虑成本,考虑效率最大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公民要给予恰当的平台。这也是西方讲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和要求,就是利益相关人的参与,政府提出了这个公民化的政策,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成绩是非常大的,但是问题也是非常大的,现在我们的公众回应性很不够。

文化部的领导也讲了很多,包括对网吧的限制发展,我们有一个晚会上说,非法网吧有几万个,公众需求这么大,但是我们的网络发展还不是很系统,有效性也是很大的问题。前一段时间我们到河南考察,那里就反映公共文化建设当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每个村子都要建文化站,我到很多村子去都没有人,除了老人和小孩根本没有年轻人,你建的文化站有什么效果?包括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也有一个有效性的问题。我们一旦做了一件事以后,任何地方东部、西部、城市、乡村都是按照这个要求做的,但它实际的效益不是很好,这就要有利益相关人的参与,对政府绩效进行评估。

2007-12-17 11:35:09

  • 祁述裕:

第三点,这本书有关政府在构建文化服务体系当中发挥作用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一个问题是明确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上的基本职责和大的问题;第二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也是政府管理改善过程;第三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我们现在讲转变政府职能,一般是三个方式,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行解决的,凡是市场机制能够自行调解的,凡是行业组织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行政机关不予干预。

我写了一篇文章,我的表述就是要努力实现公共服务文化体系共建的规模,三个方面的内容。对那些不具备规模经营的特征,进入门槛比较低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逐步向民营企业制度转化,通过委托服务、管理承包、特许经营、公共管理与民营企业和民营组织合作的形式,鼓励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文化服务。第二个问题,对于规模企业和民营企业进入门槛比较高的服务项目应该引入市场机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服务内部机制,现在我们这方面很不够。有一个学者做一个课题,关于广电系统的课题,发现广电系统有四道门槛,第一道门槛广电系统的经济和所有经济,第二道门槛是规模经济,第三是民营经济。我们现在的竞争机制还是不完善,三是仍然需要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加强经济的改制。只是说了一半,还有一半是罗斯福讲的一句话,政府做的那些事对于公民不愿意做和做不好的事政府要承担,这方面我们仍然有很多的问题。

我刚才举了个例子,1978年我们国家艺术团体表演3100多个,到了2006年我们有2860多个,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我看了一个资料,说陕西民间艺术在悄然衰落,这是一个文章。有一个例子,说有一个民间文化从明末清初开始就非常盛行,还有就是舞蹈,接近2/3的民间舞蹈不存在了。这些就属于政府需要承担责任,属于民众不愿意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政府来承担责任。

总之,我想表达的意思是《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报告》在政府如何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我上面讲的只是说把报告里面的一些精彩做一些解释,最后我预祝深圳市文化局和文化研究中心以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进一步卓有成效的合作。谢谢。

2007-12-17 11:39:52

  • 谢寿光:

时间很短,所以从祁述裕教授所讲的关于政府的责任以及它的有效性和发展,我们会抓紧时间办论坛,这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甚至在深圳做一种探索,我建议它每年定期在什么时候,连我们的蓝皮书同时在那里发布。我们也愿意积极地参与和配合这个事。感谢祁述裕教授。下面,我们有请文化产业方面研究的著名学者,也是文化中心主任、本书的执行主编之一张晓明研究员发言,大家欢迎。

2007-12-17 11:42:27

  • 张晓明:

谢谢主持人。我简单谈几点感想。

第一,公共文化蓝皮书确实是文化中心成立以来,七年时间以来一次重大的发展台阶,或者一个步骤。文化中心在做一些常年性的重大课题方面一直探索一种模式,就是和有关方面加强合作。比如《文化产业蓝皮书》,是搭建了一个公共平台来从事这个研究。这个公共平台的含义一方面文化产业本身和文化部合作,跟上海的研究基地合作,另一方面我们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编委会,编委会涵盖了所有的文化管理部门以及研究机构的主要研究人员,我想公共文化蓝皮书是在这样的探索的新成果,这次我们和深圳市文化局合作,出版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下一步我们将出版蓝皮书第三个本,《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这也是和深圳文化局合作的。

我先向大家做一个预报,大概在一周以后这本书就要面世。这个模式跟这本书有点类似,公共文化蓝皮书的模式是办一个论坛,出一本报告。国际文化产业报告也是办一个论坛,出一本报告。论坛是每年5月份,深圳文博会,两大主论坛之一。深圳文博会有两大主论坛,一个是中国文化发展论坛,一个是国际文化产业论坛。深圳市文化局是论坛的承办方,从今年开始我们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也承办这次论坛,同时我们对论坛的结果出了第一本发展报告。

2007-12-17 11:43:09

  • 张晓明:

我通过编撰这本公共文化蓝皮书,我有一些切身感想。第一,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从《文化产业的发展报告》到《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确实是适应反映了十六大以来,我们国家文化建设的发展历史过程。大家知道,因为我们国家传统的体制或者文化的管理体制基本是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或者宣传的管理体制,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所有的文化机构,理论讲,在这次文化体制改革之前,我们没有真正的文化产业机构,以前都是公共文化机构。当然公共文化机构从运行方式上已经高度市场化了,但是它从机制讲还是公共文化的一个机构。

文化体制改革是在原来的体制中不断分化文化产业部门、文化产业行业,通过这样一种改革方式,我们解放了原有的存量领域的文化生产力,这样近些年获得文化产业的巨大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把文化产业从原有体制解放出来之后,我们才进一步的认识到,原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或者原有的事业单位体制的缺陷和问题。党和政府才进一步提出,要全面构建一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样,实际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的文化建设战略,是在解放文化生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几年获得了巨大的进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作为社会科学院,作为文化中心来讲,我们适应这样一个发展的要求,在六年编撰文化产业蓝皮书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公共文化蓝皮书。

2007-12-17 11:45:44

  • 张晓明:

第二个感受,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或者说事业和产业,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就是文化建设的两个基本形式,或者说它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落实人民群众文化权利的两种基本形式。公共文化服务首先保证个人文化权利在市场环境中得以直接落实。我们说它两种形式,首先是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制度环境,保证个人文化权利得以市场经济环境中得以直接落实。其次,它表现在市场经济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国家财政对于个人文化权利的保障。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我们说保障基本权利还是作为相对不那么积极的目标。从积极方面来看,积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有重大的比如推动需求,振兴产业,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基础的作用。我们现在的文化需求方面还不够,我们的产业发展受到需求不振的很大限制,因为产业是为了满足需求的,我们国家这些年经济发展一直存在重大问题,就是需求对GDP增长的作用不断下降,一直发展不足。在这方面,文化需求发展不足也对文化产业的发展造成了非常大的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对公民文化需求或者基本文化需求的满足,通过财政买单的方式加以满足这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总的来讲,文化产业发展和公共文化作为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应该说这是不可偏废的。从更加长远的角度看,文化产业发展满足当前存在的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公共文化服务实际是为我们民族培养未来的消费者和文化的创造者,我想在这个意义上讲,可能公共文化服务还具有更加长远、更加重要的意义。十七大提出来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国家在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上,有一个说法叫做我们面临双重觉醒,文化需求的觉醒和文化创造力的觉醒,其实这是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新的重要阶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将为这样的大发展奠定长远的基础。

谢谢大家。

2007-12-17 11:49:42

  • 谢寿光:

感谢张晓明研究员在这里发布了重要的信息。我们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连续发布三本和文化有关的蓝皮书,我相信这也是贯彻十七大精神,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作用,我期待我们有更多的成果可以在这里宣布。最后我们请吴元梁研究员讲一下。

2007-12-17 11:52:10

  • 吴元梁:

首先,《中国公共文化服务蓝皮书》的出版是文化研究的一大成果,是我们的合作单位贯彻十七大精神的实际行动。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应该说是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满足公民日益发展中的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一句话,是贯彻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进一步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一步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需要。

所以从这样的背景来看,中国公共文化服务蓝皮书的出版极具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所以这是值得祝贺的事情。这本书的出版的意义是从无到有,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是一个开始,是一个探索,这仅仅是第一步。我想,这本书的出版可以推动我们对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的研究。

所以我们在庆祝这本书出版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公共文化服务确实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公共文化服务既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新问题。从中国过去计划经济体制面临的问题来说,是一个老问题,在现在经济条件下如何发展公共文化,又是一个新问题。所以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研究,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这本书都仅仅是开头。所以我想,我们在庆祝这本书出版的同时,我们特别欢迎理论界、新闻界的朋友们对我们这本书提出宝贵的意见,特别对我们今后如何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提出意见和批评建议,谢谢大家。

2007-12-17 11:53:10

  • 谢寿光:

非常感谢吴元梁研究员。他对我们今天的发布会做了非常好的总结,非常感谢您。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

2007-12-17 11:55:01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相关文章:
公共文化服务报告:中国基层文化阵地正在收缩
公共文化服务报告:中国公共文化投入规模不足
公共文化服务报告:中国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增加
公共文化服务报告:农民工群体面临文化边缘化
公共文化服务报告:中国农民工文化生活总体贫乏
图片新闻:
福布斯评全球20个人口稠密城市:深圳、上海、北京等5城市上榜
中国冰川面积5年来缩小7.4% 伊犁河流域等萎缩比例超18%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2008年公务员考试资讯大全/ 考研资讯大全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08年走向 解读
· 亚太总裁与省市长大会/全球外包大会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外商投资报告/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 07年上半年各省市GDP
·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报告2007蓝皮书
· 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