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接受最广大观众的严峻考验
凝聚时代精神的艺术样式
1986年是中国电视剧史上的重要年份。《红楼梦》、《努尔哈赤》、《凯旋在子夜》、《雪野》等电视剧陆续播出,在电视剧题材和艺术探索上迈出了新的一步。同样在这一年,正在协助电影评论家钟惦棐编写《电影美学》的仲呈祥参加了一个电视剧研讨会。会上,仲呈祥做了关于如何看待电视剧《走向远方》的主题发言之后,当即被确定到中国电视剧艺术委员会主持“全国电视剧飞天奖”的评奖工作。
仲呈祥进入中国电视剧艺术委员会的第一项工作是着手对电视剧进行文学改造,提高文学修养成为他眼中解决电视剧工作者文化准备、美学修养不足的必然选择。“虽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文学性是当代一切艺术的基础,电视剧导演是踩在小说家的肩上登上艺术阶梯的。”李准、丁振海等一批卓有建树的文艺评论家先后被他请进艺委会,“飞天奖”评委全部由电视台工作人员担任的局面由此改变。1990年电视剧《渴望》播出后,他再次邀请一批作家和文艺评论家参加该剧研讨会,一时间遭到不少电视工作者的反对。“当时很多人不理解电视剧的文学改造,但我始终强调电视剧要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包容的心态,博采众家所长。”
在电视剧敲开文学大门的同时,一些作家也开始主动走近电视剧。20世纪90年代初,诗人邹静之将自己平时收藏古玩积累的素材写成长篇小说《琉璃厂传奇》。作品拍成电视剧后,广东制片人邓建国找到邹静之,请他再度出马创作电视剧剧本。这就是后来被一再续拍的《康熙微服私访记》。多年埋头诗歌创作的邹静之从此声名鹊起,今天他已经成为国内金牌编剧。
“现在央视电视剧收视率一个百分点就是上千万人,而一本长篇小说卖到十万册就算是畅销书了。”作家“作而优则编”已成为业内常态。在高度产业化的环境里,电视剧创作带来的经济收入显然是吸引编剧人才的重要因素,更多作家看重的是电视剧拥有的巨大影响力所带来的成就感。
军旅作家朱苏进从198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在文学圈里,他一直稳坐“部队第一才子”的交椅。21世纪初,朱苏进干起了电视剧编剧。《康熙王朝》、《郑和下西洋》、《我的兄弟叫顺溜》……他的电视剧几乎播一部火一部。仲呈祥认为,作家通过电视剧与社会广泛交流所带来的认同感和满足感,是当今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替代的,而他们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灵动描绘,则为电视剧添上了点睛之笔。
几乎与文学改造同步,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培养的一大批导演人才陆续投身电视剧创作。随着电视剧影响力的扩大,许多演员也将出演电视剧作为提高知名度的不二选择。艺术人才的不断聚集,使“好编剧、好导演、好演员”的“金三角”成为电视剧思想艺术质量的可靠保证。
今天,尽管仍然有人认为中国电视剧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美学体系,但他们并不否认,其所具有的包容性已然滋养出独特的艺术语言。曾庆瑞指出,多年来在艺术上的探索已经使电视剧突破了“读图时代”简单的通俗文化样式:在叙事语言上,不少作品开始突破以“中、近、特”镜头为主的格局,开始了宏大叙事的尝试;一些作品则注意把“家族史”和“社会史”融合在一起,具有“文体”发展的重要意义;为了适应剧情的需要和观众观赏习惯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电视剧借鉴电影的叙事节奏,加快了时空转换和镜头运动的内部节奏;在人物的塑造上,一些作品勇于突破过去非黑即白的二元化对立,一批个性鲜活、可亲可信的人物呈现在观众眼前……他用“一种综合的新型的又具有我们时代美学品格的文学艺术”来定义电视剧艺术业已取得的成就。
2009年,被很多业内人士称作“电视剧大片年”。《我的团长我的团》、《人间正道是沧桑》、《我的兄弟叫顺溜》……一个接一个的优秀作品让观众应接不暇,由这些电视剧改编的小说在市场上备受追捧。“虽然电视剧改编的小说的文学水准还不太高,但可以看到,电视剧在一定程度上正在影响着文学的走向。”仲呈祥说。
《文艺报》原总编辑范咏戈刚刚完成一个关于文艺思潮的调研。他意外地发现,电视剧已经成为凝聚民族精神、引领文艺思潮的主要艺术形式。“过去关于诗歌、绘画的讨论比较多,但毕竟限于圈子内部,关注和参与的人太少。”他指出,受众的广泛和艺术人才的聚集,“让我们发现要看中国当下的文艺思潮,还是得从电视剧里找。”在今年播出的作品中,范咏戈看到了两个正在涌动的艺术潮流——“一个是拥抱现实的热情和深度;另一个是以与时俱进的眼光还原革命战争中的英雄主义”。人民网刘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