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图片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数据库/周刊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谷歌争议领土标识上向印服软 麻生暗示8.15前后不参拜靖国神社 -中国建军以来首次4大军区联合实兵演习举行 长安街月底完成大修 -陕西百余儿童疑似血铅超标 深圳2015年拟过半家庭有私人医生  -新兴经济区增长接近两位数 上半年中西部省份GDP增速高于东部 -财政部模糊回应上调印花税 股民集体说"不" 上调传言属子虚乌有 -墨比尔斯:全球股市大反弹可能面临30%的修正 中国股市未现泡沫 -70大中城市房价同比环比双双上涨 前7月房企贷款额同比增四成 -武钢拟投40亿美元在巴西建厂 美企向中国出口88000吨炼钢用煤炭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8月起开始遴选 广东启动药品差别定价试点 -央行拟动用外储注资2000亿进出口银行 社科院:热钱入港意在大陆
首页>>文化发展
香港文汇报:从语词看两岸三地文化交融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2009 年 08 月 11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中新网8月10日电 香港《文汇报》刊登杨志强的文章指出,从两岸三地语词的交流融合,可以发现三地文化呈现互相欣赏、互相接纳和互相融会的态势。原文摘录如下: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词则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语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的部分。所谓语词,就是指词和词组,词组的范围包括各种固定说法、习惯用语和习俗语。从两岸三地语词的交流融合,可以发现三地文化呈现互相欣赏、互相接纳和互相融会的态势。两岸三地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吸取世界先进文化方面,更加注重互相交流和学习。

最近几年,港台地区与大陆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两岸三地彼此之间在语言词汇方面也加深了相互影响和作用,许多语词不可避免地互相吸收和交融,或相互补充,或增加新意。笔者长期以来因经商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频繁往来于两岸三地之间,耳濡目染两岸三地语词的交流融合,浸淫既久,遂有体会,谨不揣谫陋,与读者分享。

台湾语词有独到之处

两岸三地的同胞虽然都在使用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汉语,但过去长期的隔绝,使得语言在各自的社会中随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变迁,而产生了某种程度上的差异,而其中差异最大的,就是语词了。

台湾有一些语词,在表情达意方面有独到之处,正好弥补大陆语词的不足。这些词语进入大陆,是情理之中的事。如2005年4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与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共同发布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的公告。“愿景”融会了大陆常用的“愿望”和“前景”两个义项、也是英文Vision的翻译,这个台湾语词很快成了大陆的流行语。此外,一些台湾语词也迅速“登陆”,如“透过”、“考虑”、“管道”、“福祉”等。另一方面,大陆惯用语词也逐渐流入台湾,如台湾政治人物搞政争时,往往开口就要对方“表态”,这一词本非台湾惯用,是近年才从大陆传入的。再如大陆常用的术语“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与时俱进”等,现在已被台湾政治人物引用。

香港语词“北伐”推动世俗化

香港语词30年来的“北伐”现象,更引人注目。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不仅向内地输入大量资金和技术,而且向内地输入大量香港语词。大量港式语词长驱直入内地,仅房地产方面,就有香港语词“按揭、楼宇、楼盘、楼花、置业、物业、写字楼、烂尾楼”等,几乎一统大陆房地产词语江山。此外,诸如返工(上班)、收工(下班)、炒鱿鱼(解雇)、搵食(谋生)、老友记(老朋友)、搞掂(弄妥当)、老细(老板)、事头婆(老板娘)、老千(骗子)、靓仔(漂亮小伙子)、靓女(漂亮姑娘)、马仔(手下)、拍拖(谈恋爱)、包二奶(婚外情)、掟煲(恋人分手)、搏命(拚命)、搵笨(占人便宜)、撞板(碰钉子)、踢爆(揭发)、食晏(吃午餐)、冲凉(洗澡)、叹世界(享受)、派对(聚会)、手信(小礼物)、捞世界(搵食赚钱)、大把世界(大把机会),等等香港语词,不仅在内地成为新潮语言,而且成为内地某些“时髦”生活方式的象征。

香港语词30年来的“北伐”,将香港生气勃勃的世俗文化带入内地。世俗化(secularization)就是肯定现世生活,肯定大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表现出以具体功利与追求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它同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关系非常贴近,是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社会心理土壤。可以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正是中国社会生活世俗化的过程。香港语词登陆内地,成为内地社会生活世俗化的催化剂。在中国,有些知识分子以拜金主义、道德失衡等否定世俗化,忽视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这是有失偏颇的。

社会进步与文化交流融合环环相扣

香港语词由于是粤语,本来应该与讲普通话或讲“国语”的大陆和台湾有明显区别,但由于有些语词,大陆已经放弃了1949年以前使用的旧有形式,而采用了新的形式,港台则仍在使用那些旧有的形式。又由于港台社会形态相近,因此港台语词更为接近,与大陆语词有明显区别。随着近30年来两岸三地社会、政治、经济往来越来越密切,两岸三地的语词又出现了交融的态势。

港台有一语词“挺”,意思是支持。如港台社会说支持某人就是“挺某人”。2003年香港遭受SARS疫症蹂躏以及去年金融海啸爆发以来,中央推出一系列支持香港经济的措施,香港称为“挺港措施”,这一语词很快被内地接纳。“弱智”与“智障”,是大陆与港台的一对差异语词,源自“残疾”和“残障”,还派生出“弱视”和“视障”等。港台使用的“智障”,从构词和人文关怀方面,都优于“弱智”一词,亦逐渐被大陆借鉴采用。“幼儿园”和“幼稚园”是大陆与港台又一对差异语词,而大陆的“幼儿园”一词要优于“幼稚园”,特别在派生出的“幼儿教育”时,在词义的明确上更胜一筹。

随着两岸三地民众交往愈趋“日常生活化”,两岸三地社会惯用词语的交流幅度越来越大。两岸三地语词相互渗透,令相互间的差别逐渐缩小。许多港台语词进入大陆词汇,如整合、解读、作秀、掌控、计算机、创意、运作、举措、品味、雷射、巴士、比坚尼、方便面、影碟等,逐渐成为大陆社会的常用语词。当然,也有不少大陆语词进入了港台词汇,如领导班子、好人好事、说法、摆卖、白条、保底、报批、爆冷、班组、病退、名优、瞒报、批量、封顶,等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瑰丽灿烂,是两岸三地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两岸三地文化交流有深厚的历史必然。从语词看两岸三地文化交融,两岸三地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交流融合环环相扣。于中华文化的领域中追求文化认同,以至建立文化融合体,应是今后两岸三地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但两岸三地的文化交流也存在一定的障碍。例如两岸三地使用的是简、繁两种不同的字体,当文化交流深入到更为丰富、复杂的层面时,文字、词语会凸显其交流障碍。因此,简、繁体字互通应该提上日程,从文字的交流开始,拓展更为积极的交流,令简、繁体字互通成为两岸三地文化交流的基础。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相关文章:
周口店出土灰烬炭屑 证明“北京人”曾用火
唐玄宗泰陵首次科学考古发掘东门遗址[组图]
西藏三大文物举行佛事开光 请多名高僧参加
《贾平凹三部》首发 老版《废都》升值40倍
纪念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一周年音乐会在京举行
秋社贴秋膘五花八门 各地立秋习俗大比拼
中国文艺院团出版单位体制改革获成效
古代男女真的授受不亲吗 "子见南子"不止一次
图片新闻:
台风"莫拉克"造成内地883万人受灾 因灾死亡6人(组图)
中国近30年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5% 远低GDP增速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