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户的漆面薄了些,还要加一层。”“石柱表面还得再打毛一下,才更有原来建筑的味道。”4月28日,经过4个多月的维修,还散发着油漆味的青城山天师洞黄帝殿修复完工。与此同时,它也迎来10余名文物保护专家的现场考量。
专家们看得仔细,一扇窗户、一根石柱也不放过。颇为严格的“挑刺”,是为了让震毁的文物不但修复如初,更要胜于往昔。
这是都江堰青城山古建筑群在地震后第一个修复完工的工程。从前期勘测到维修方案制定,再到施工、评审验收,包含了无数智慧的汇集与碰撞。
不只是黄帝殿。截至目前,全省已有9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完成修复规划、设计,都江堰伏龙观、二王庙,江油云岩寺,广元皇泽寺等已经开工修复……
眼下,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支文物保护顶尖队伍,正在灾区尽显神通,上演一场“文物修复大会战”。
“大会战”风云际会,四川也因此登上世界灾后文物修复的制高点
“5·12”汶川特大地震,让延续了千百年的文化遗产,在地动山摇中大批受损甚至坍塌。全省共有8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0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遭受不同程度损毁。
抢救保护文化遗产刻不容缓!去年5月29日到8月,在国家文物局的统一部署下,国内20余支文物保护一流队伍相继入川,兵分各战场。与此同时,中央紧急下拨3000万元文物保护应急资金为川“输血”。
北京、河北、河南,国内古建筑保护上的几大高手被派往古建筑受损严重的成都、德阳、绵阳;广元、茂县、松潘等地大批受伤的石刻,迎来了国内修复石刻文物的高手陕西、山西;受损的羌寨碉楼,由国家级的古遗址保护好手来承担。
都江堰、青城山古建筑群是地震中受损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其原地恢复原貌工程是文物灾后重建的第一个修缮项目,被国家文物局列为“1号工程”,工程总投资近2亿元,汇集了天南地北的力量。都江堰文物局副局长樊拓宇将它形容为“得到了最高水准的待遇。”单是都江堰古建筑群的勘测和维修设计,就有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所和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3位高手操刀,负责施工的又是来自福建和广西两地的高水平队伍。青城山的古建筑群,受损的建福宫、天师洞等7处宫观,被一一“拆分”,每一处宫观都由不同的文保单位来认领维修。“放在以往,国内这么多高手齐聚都江堰,想都不敢想!”
来川的文物保护专家们,争分夺秒,在各自的“战场”上释放最大的智慧和能量。
去年7月15日,“羌族碉楼与村寨抢救保护工程”快速启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亲自带队,走村寨,躲余震,整个羌寨的抢救修护工程方案和规划,从确定到评审完毕只用了18天。
去年6月底开工,到今年2月,都江堰伏龙观的地基加固、大殿纠偏已经完成,大殿二殿的木结构维修也正接受国家文物局的验收。精湛的技术、超快的速度,让前来参加“中日文化遗产地震对策研讨会”的日本专家,也惊讶得竖起拇指。
千年文明古国,千年建筑智慧,辅以现代高技术高质量与高速度,让四川站上了世界灾后文物修复的制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