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受到广泛关注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专家评审会上分析了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立法及保护现状,肯定了本次活动的积极意义。单霁翔说,经过专家十几年的呼吁,2008年7月1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终于颁布实施了。在向国务院常务会议汇报时,我们重点汇报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还很薄弱,建议立法保护,纳入《条例》的保护范围。国务院采纳了这个建议,在《条例》中增加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内容,明确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规定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具体实施办法,由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制定。
现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已经把110个历史文化名城、290个历史文化名镇、239个历史文化名村列入保护名单。但那些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人们生活中影响深远、仍然发挥情感价值的历史文化街区至今没有一个国家身份,相应的保护意识、保护措施都很薄弱,在城市化进程中屡遭破坏,在“旧城改造”中快速消失。而这些历史街区是城市非常难得的文化景观和历史记忆,它们的消失是令人痛心和遗憾的。
这些年来,虽然专家们及社会各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做了大量工作,但还没有唤起各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广泛关注和足够认识。“现在,中国文化报社组织这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推介活动,我非常高兴,愿意支持。社会上有这样的呼声和企盼,是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幸事,公众参与和媒体监督,代表了文物保护的基础力量。这个活动能够加大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宣传,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希望这项活动能够促使社会公众、各级政府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和保护方式等方面达成共识。我也很高兴看到有很多城市积极参与。我们评选出来的街道(街区),应该是样板、典范。这些街道(街区)都保留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并正在坚持其保留方向。我希望评选出来的历史文化名街能够起到引领作用,让其他的历史文化街区知道如何进行保护,以面对未来的变化。”
单霁翔表示:“希望这个活动继续下去,有更多的街道(街区)参与到活动中来。”
入选标准的核心要素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主要包含历史要素、文化要素、保存状况、保护与管理机制、经济文化活力、社会知名度6个方面。如何更好地突出对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街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有效保护,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动态管理机制,是专家们关注的重点。
罗哲文先生说:“历史文化的传承,不能把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截然分开,所以这些年来,我一直呼吁把中国木结构建筑技艺列入‘非遗’。名街与文物保护并不完全一样,不可能一点不动。总之要加强宣传,扩大人们的自觉保护意识。”
朱自煊先生认为,国际上关于历史文化名街保护的核心要素,主要有三个: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生活的延续性。有些历史老街为了发展旅游,搞一些假古董,破坏了历史街区的文化延续性。王景慧先生认为,保护历史文化名街,首先是保护文化遗产,保存真正的历史原物,对历史建筑进行抢救、维护、修整,不可将仿古造假当成保护的手段。第二,历史文化街区重在保护外观的整体风貌。不但要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还要保存构成整体风貌的所有要素,如道路、街巷、院墙、小桥、溪流、驳岸乃至古树等。第三,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成片的地区,有大量居民在其间生活,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有其特有的社区文化,不能只保护那些历史建筑的躯壳,还应该保存它承载的文化,保护非物质形态的内容,保存文化多样性。这就要维护社区历史文化传统,改善生活环境,促进地区经济文化活力。2005年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中就特别规定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应包括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保持街区活力”的内容。
阮仪三先生说:“我非常支持这个活动,这对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遗产都有很积极的教育及推动作用。名街保护应该主要关注县以上城市。相信这次评选会将在社会上产生重要的影响,对城市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科学合理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这个活动应该坚持做下去。”
组委会和专家评审委员会一致认为,通过评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和街区,能够提升社会公众对于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意识,进一步推动历史文化著名街区的保护工作。首批评选出来的名街(街区),应该具有代表性、权威性,成为标杆、样板与典范。专家们希望,公布入围街道(街区)名单,让广大群众在参与这一活动的同时,能进一步增强保护意识;初选入围和最终入选的街道(街区),在获得权威认证的同时,也将进一步强化对辖区内历史文化名街的有效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