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的骨质匕首
消失之谜
齐家人从何而来,向何而去,一直是个谜团。现在,一般认为,齐家人是因为气候发生变化,从鄂尔多斯高原一带来到甘肃的,但他们是如何消失的呢?却是众说纷纭。
“4000年前后,一个神秘的骑马部族带着他们精湛的玉石加工技艺出现在甘肃的大地上。于是,齐家文化和齐家古玉如春笋般猛然出现在历史舞台,三四百年后又倏然消失,只留下了一件件精美的玉器诉说着昔日的故事。”有人曾经这样写道。
临潭陈旗磨沟齐家墓地的发掘,或许会为寻找齐家人消失方向提供重要线索,甚至有可能成为解开齐家文化谜团的钥匙。
发掘结果显示,齐家文化与寺洼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寺洼文化的基本要素可能在齐家文化晚期即已孕育发生。
“此次考古发掘中还出土了两座寺洼文化类型的墓葬。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座墓葬和齐家文化墓葬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毛瑞林介绍说。
专家们发现,齐家文化墓葬和寺洼文化墓葬之间有着很强的内在联系。初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神秘消失的齐家人,并没有彻底消失,他们在甘肃这块土地上生活了三五百年后,最终都流向了四面八方,其中有一部分人在陈旗这块地方,逐渐向寺洼文化类型过渡。
“这是一个空前的发现,为这两个文化类型之间相互关联提供了非常有力的证据。”毛瑞林强调说。
首次发现
伴随着发掘进展,墓葬还发现了人殉,一座被编号为M100的墓葬,是目前发现人殉较多的墓葬之一,发现了5人以屈肢侧身葬的方式被埋葬在竖穴中。
这座编号为M100的墓葬是去年9月中旬发现的,发掘时颇费了一番周折。
当时,因为挖探方的缘故,原本距离地表两米深的墓室,实际上距离地面只有一米多了,发掘的难度大大降低了。即便如此,对发掘人员来说仍然是一种考验。
“由于墓坑狭小,人在里面工作本来就施展不开,既要确保文物的安全,又不能将清理对象移动;还要将其完整地暴露出来,的确有些难度。”
“我们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方法,挖到一定深度后,在墓坑中铺上塑料布,人站在塑料布上,一边挖,一边后退,这样就比较容易了!”谢焱说。
全部清理出来后,考古专家发现,这5个人埋葬在墓室中,呈现出侧身屈肢的样子,似乎在向偏室中的主人卑躬屈膝。
而主人在偏室中享受着奴隶给他们带来的生活。然而,更多的发现还在等待着他们,而这个发现更让人们激动不已,也震撼了中国考古学界,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齐家人。这是什么发现呢?
这就是临潭齐家人神秘的葬俗。齐家人的葬俗非常独特,他们采用的是竖穴偏室墓,而且出现了多人多次葬。
竖穴偏室墓就是从地面挖一个土坑下去,然后再向两边开挖,挖出偏室后,再分别挖出头龛和脚龛,作为摆放随葬品的地方。
此次发掘的竖穴偏室墓以单偏室居多,其中又以左偏室居多,也有部分为右偏室。双偏室墓相对较少,还有少量上下偏室、内外偏室。
这些竖穴偏室墓多为合葬,少量单人葬。合葬者少则2-3人,多则10余人,成人、儿童皆有,部分墓道中也有埋葬死者的现象,人数1-4人不等,但头向多与位于偏室者相反,且多俯身或屈肢。内侧人骨大都被扰动,靠近墓道者则多为未经扰动的一次葬。
毛瑞林说:“发掘现场的迹象表明,这些合葬墓,有的是偏室塌陷后才填埋墓道的;有的是对同一偏室的人骨进行二次整理埋葬;还有的是重新挖开墓道进行埋葬。”
钱耀鹏博士说:“本次发掘不仅证实了齐家文化中还存在大量竖穴偏室墓(约占70%),并揭示出了磨沟齐家文化墓葬结构、埋葬过程及埋葬习俗的复杂性。”
竖穴偏室墓是齐家文化类型墓葬中的首次发现。为齐家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填补了一项空白,并为研究齐家文化的葬俗、葬制、社会结构、齐家文化与寺洼文化的关系等学术问题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悬念
2008年的发掘有一个令人惊奇的现象,在发掘的346座墓葬中,竟然只出土了一件玉凿。
采访中,谢焱伸出中指说:“那个玉凿仅仅比拇指略宽一点。”
众所周知,齐家古玉被文博界列为中国三大古玉之一,其知名度和良渚、红山古玉不相上下。这些年,在武威黄娘娘台等地的齐家文化类型遗址中出土了近百件玉器。为何临潭陈旗磨沟遗址的346座墓葬中仅仅出土了一件玉器呢?
是发掘到的墓葬标准不高呢?还是这个部族本身就不擅长制作玉器呢?究竟是什么原因?
有些墓葬中出现了两种器物群共存于同一墓葬中的现象,并不混放,这是需要解释的一个重要现象。
“这是齐家文化的新迹象,是外来文化的融入,还是后来者的借墓现象?”有专家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所有这些对探索齐家文化渊源是非常重要的,并进而为探讨甘青地区在中国文明起源过程提供材料。
整个齐家墓地的面积大约8000平方米,2008年已经发掘了1700多平方米,2009年继续进行发掘的面积近6000平方米,如此大的面积内究竟有多少墓葬,能出现哪些令人惊奇的东西,无疑是非常值得人们期待的。
相信2009年的发掘将会有更多的惊喜等待着我们!
《兰州晨报》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