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的青铜颈饰
最大墓地
人们并不知道,就在7个多月前的2008年7月18日,钱耀鹏、毛瑞林等人还在为如期开工而发愁,可他们丝毫也没想到数月后考古学论坛上专家们的惊叹神情。
说起来,临潭陈旗齐家文化墓地的发现,没有丝毫的秘密。毛瑞林是甘肃省考古所的副研究员,是甘肃临潭县陈旗磨沟齐家文化墓地抢救发掘项目的考古领队。
临潭县陈旗(今王旗)磨沟遗址,在距离陈旗乡政府南约1公里的洮河北岸,是一个马蹄形的山间台地。
临潭陈旗遗址面积为30多万平方米,经前期调查发现了仰韶中晚期、马家窑、齐家、寺洼等文化遗存。其中齐家文化墓葬区在距磨沟村北面100米、靠近洮河的台地上,面积大约8000平方米。
“临潭陈旗遗址在发掘以前就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次发掘是为了配合九甸峡水电工程而开展的抢救性发掘。”毛瑞林说。
为此,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合作进行这一项目。毛瑞林和他的同事谢焱,西北大学考古系钱耀鹏主任及他们的15位硕士研究生和司机,还有当地的农民参加了这次发掘。
2008年7月中旬,考古队伍抵达现场时,大片的大豆和小麦长得正旺,再过几天,就将迎来收获的日子。18日是开工的第一天,他们就遇到了难题。
薄雾在山间飘荡,山脚下大片大豆、小麦丰收在望,不远处洮河水在潺潺流淌,缓缓升起的太阳,将阳光洒在山间。
“陈旗遗址的风景非常漂亮!”面对如此美景,毛瑞林却没有心思欣赏。干了20多年考古的毛瑞林怎么也想不到,让他发愁的大豆地下面,却埋藏着一个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一块齐家文化墓葬和遗址。
他们自己动手清理现场,大豆拔了,小麦割了,尽管有些可惜,但时间紧张不得不如此。
“2008年7月18日开工后,只要天气条件许可,我们不分节假日投入到工作中,一直到11月中旬结束!”
齐家文化正处在文明的前夜,齐家人站在青铜时代的门槛上。
齐家文化类型形成于距今4000年前后,根据碳测年代,齐家文化出现的年代在距今4200年-4100年到3800年-3700年间。这是新石器晚期文化类型,处在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时期。1924年瑞典科学家安特生首次在广河齐家坪首次发现而得名。1996年,齐家坪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发现至今,齐家文化的聚落遗址发掘地比较多,但墓地还未进行过较为完整的大面积考古发掘,考古学界对充分地认识这个文化还存在很多空白。
“2008年的4个多月中,共发掘了1700余平方米,共清理齐家文化墓葬346座,寺洼墓葬3座。出土了2600余件(组)的各种器物。”毛瑞林介绍说。
在2600余件(组)随葬品中有陶器、石器、骨器、铜器及金饰器。石器和骨器中主要是生产工具,有研磨器、斧、凿、骨柄石刃刀、匕、铲、针、签等等。
谢焱给记者展示了一把骨制匕首的照片。这把骨制匕首长约15厘米,宽约3厘米,匕首把上雕着一个非常古拙的人头像。由于经常使用,握手处非常光滑。生活在临潭陈旗磨沟村一带的齐家人就是靠着这些简陋的工具,同猛兽作斗争,一步步走向文明。
毛瑞林说:“洮河流域发现如此规模的齐家文化的公共墓地尚属首次,也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齐家墓地。”
2008年11月中旬,天气寒冷,地面已经开始上冻了,考古工作者不得不收工。经过紧张的整理,一份发掘报道于12月24日刊发在《中国文物报》上,小半个版介绍了他们的最新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