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链接
“年轻”的70岁慈禧
慈禧油画像作者华士·胡博,他一生曾为荷兰女皇、慈禧太后、朝鲜国王等多国权贵绘画肖像。据参与修复的艺术史专家安德·霍格伟斯特介绍,1905年时,胡博收到一份来自中国的信,要求他为一名重要人士绘画,到了中国,他才知道原来那位重要人士就是慈禧,他与慈禧会面了4次。
与胡博的其他作品,以及当时已经开始流行的写实主义肖像不同,此画用笔细腻,颜色鲜艳,构图对称,而慈禧则显得年轻貌美。霍格伟斯特说,当时的慈禧太后已70多岁,但她在见到头像小样后,要求去掉脸部阴影,眼睛加大,嘴唇加厚,因此胡博才创作了这样一幅“非写实”的慈禧像。
- 揭秘
画像修复过程完全可逆
档案记载,慈禧画像上世纪50年代初便有残损,整幅画受潮泛黄,画布松弛,除面部外,衣服和背景多处有褶皱纹,且颜料脱落,露出画布。此后,破损情况仍有缓慢发展。
颐和园文物部主任秦雷说,这次修复是整体修复,画像多处不同程度的残损部位,都修复了。不过,修复过程使用的材料和技法均具有可逆性,所有修复工作皆可逐步还原。在修复过程中,荷兰专家进行每一个重要修复步骤都要提前通报,经我方同意后方可进行操作实施。画像修复的费用主要由荷方承担,他们没有提供具体的花费数据。
最大残损按“原貌”恢复
慈禧画像最严重的残损在画幅的右下边,其中一处约长56cm、宽9cm范围几乎完全损毁。秦雷说,“对最为敏感的颜料缺失部分的美学修复,我们认为应该在具有充分的历史客观依据的条件下方可进行,避免修复的主观性。”
后来荷兰专家组提出了三个方案,一种是不做任何修复,这是最保守同时也是最保险的办法;另一种是加以过渡处理,用和周围相似协调的颜料给它补上,做一些明暗的处理,让它和整体协调一些,但不做画面的绘画修复,这样,看起来是完整的,但那个地方是没有绘画内容的。最理想的办法是把它恢复,但这种恢复必须具有充分的依据,知道残损前的原貌。
“刚开始,由于找不到原貌,我们一直不同意采取最后一种方法,但是在修复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专家发现,画像两边是对称的,可以以一侧作为另一侧的参照依据,于是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