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品的认受性取决于所附着的精神价值
已届90高龄的著名漫画家方成,一直关注着中国的动漫创作,他认为目前国内的动漫产业,模仿的痕迹过重,原创作品也太少,文化含量比较低,而商品化的痕迹却十分明显,缺乏个性化的创意,想要建成属于自己的动漫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尽管我国在2007年的电视动画年产量首次突破了10万分钟,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步入动漫大国的行列。动漫产业的强大,需要广泛的受众,而吸引受众的方法是建立起个性化的特色,中国动漫最根本和最核心的特色,正是中国文化精神。今年8月,文化部出台了《关于扶持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到,要实施国产动漫振兴工程,鼓励、扶持动漫企业创作、推广和传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富有中国文化精神、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饱含时代特点的动漫产品。
世界动漫巨头迪斯尼公司制作了许多具有世界影响的动画电影,虽然它们都诞生于美国,但是,感染力却遍布全球。同一只米老鼠,在世界各地以不同的语言影响着不同国籍的观众,甚至影响着不同地区的文化生态。一个动画人物,可以因为其自身的艺术魅力和精神魅力,跨越世纪,存活在不同年代的观众面前,发生在它们身上的故事,依然不断被书写着,时代的更迭丝毫不影响它们的生命力。英国儿童文学作家阿兰·亚历山大·米尔恩创作的动画形象小熊维尼,已经诞生了超过80年,是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小熊,尽管它已经将近百岁,但是,每一个有关它的新故事,依然在打动着观众们,维尼可爱的形象并未因时间而褪色。是怎样一种力量使这些故事、这些形象,经久不衰地生存着,并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呢?原因是故事背后蕴藏着的巨大的精神价值。
毋庸置疑,文化精神是文化产业的灵魂。无论是哪种文化产品,如果失去了文化精神的附着,最终能够留下的只会是苍白无味的感觉而已。当观众在消费作为文化产品的动漫作品时,如果无法获得任何启迪、感动乃至思考,那么,这样的产品将会在失去认受性的命运下自动灭亡。
国产动漫需要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元素
2008年年初,一则有关沈阳动漫产业基地的消息引起了许多关注,消息中透露,有15部正在制作中的原创动画片,将主要以中国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作为内容,作品的特点是: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色彩。在沈阳,动漫产业的从业人员有2万人,2007年,在沈阳完成的原创动画片制作达到7000分钟,占全国当年全部原创动画片产量的1/15以上。作为我国重要的动漫生产基地之一,来自于沈阳动漫产业基地的这则消息,也可以说能够一窥中国动漫制作群体的一个发展倾向。国内动漫从业者逐渐开始在创作时关注在作品中注入文化含量和精神价值,而这样一种关注是否会成为更普遍的共同性行为,将对中国动漫的未来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越来越多的国内动漫创作者提出“中国化”的创作口号或以“非常中国”来宣传自己的作品,但是,仅仅是披上镶满“中国元素”的外衣,却不能生动而又深刻地诠释中国文化精神,依然是国产动漫急需突破的软肋。即便是获得了市场成功的《风云决》,在一切中国元素的包装下,也因内涵的不够丰满,而无法成为可以完整传递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精神产品。而同样以中国元素做包装的《功夫熊猫》,却在体现着彻底的美国性格。虽然观众看到了熊猫,看到了中国功夫,但是却非常清楚地知道,这是一部标准的美国电影。因此,外衣并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精神内核。正如有评论指出,一部好的电影,应该带给人们某种感动和思考,甚至是某种不安或酸楚,让人们带着某种依恋、忧伤抑或充满希望的感觉离开电影院,而不是心灵的空白。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动漫作品。国产动漫需要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元素。(王 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