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调查
榄雕绝活无榄可雕后继乏人
4厘米长的榄核上雕刻着一叶小舟,小舟两旁有通花窗,皆可开合;船头垂下的链条也是以榄核雕成,环环相扣。其精致程度让人不禁想起明代魏学洢的《核舟记》中形容的“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在近日海珠区举办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创文”成果展示中,特色民间艺术展示成了最吸引市民眼球的部分,其中又以“榄雕”的展示现场聚集的人群最多。在榄雕的摊位上,大大小小的榄雕作品引人注目,不少市民都争相观看小小榄核上的玄机。
记者趁机采访了榄雕大师曾昭鸿,了解到榄雕工艺品在广州市场上已经比较少见,主要在陈家祠等艺术展馆内展示销售,而榄雕这门民间绝活也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与榄雕结缘36载
榄雕工艺始创于增城新塘镇,主要采用增城一带盛产的乌榄核来作为雕刻材料,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早在明末就已达到很高水平。遗憾的是,300多年后的今天,由于榄雕经济收益的微薄,榄雕这门绝活已经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1972年中学毕业的曾昭鸿进入了广州大新象牙工艺厂,他与榄雕的缘分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当时厂里安排他拜当时广州最著名的榄雕艺人区宇仁为师,曾昭鸿从零开始,用了整3年的时间苦练基本功,才得以顺利出师。1983年,他的两件作品“龙船”、“大宝鼎”获广州市青年发明奖。1984年他创作的“四层龙船”获广东省旅游产品、内销工艺品评比优秀奖,自此奖项不断。
辞职在家专做榄雕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种种原因,牙雕厂决定不再发展榄雕生产。厂里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少,工资也极低。到了1989年,曾昭鸿也只能黯然离开工厂,转到另一家工厂工作。为了生活,他不得不“暂别”榄雕的世界。
出于对榄雕的热爱,在业余时间里,曾昭鸿经常拿起刻刀进行创作,2000年,曾昭鸿做出了人生里的又一次重大抉择:辞职在家专门做榄雕。
2002年,他参加广州市首届旅游品大赛,以“南海龙舫”获得创作大奖。这件作品被一位来自北方的收藏者买下收藏,这也是曾昭鸿第一次卖出自己的作品。此后,他的作品开始被一些工艺品公司拿去代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