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以来, 严重汛情再次将《四川省都江堰灌区柏条河开发综合规划报告》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四川省都江堰灌区柏条河开发综合规划报告》(以下简称《柏条河开发综合规划报告》),由四川省水利厅都江堰管理局(以下简称都江堰管理局)主持制定,2004年完成规划编制和四川省水利厅技术审查,2006年4月10日开始环境影响评估公示。
2006年4月20日,《柏条河开发综合规划报告》经民间组织“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发现而进入公众视野,成都当地各界一片哗然。民情直达四川省相关决策部门,该规划报告暂停实施,并传出修改的消息。目前,尚无修改后的报告全文公示,但柏条河上开发梯级电站的消息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成都市井间。
柏条河起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蒲柏闸,止于郫县团结镇石堤堰枢纽,为都江堰内江四大干渠之一。这条全河段都处于成都市内的河流承担着成都市生活、工业及生态环境保护用水的重担,同时向毗河灌区313.62万亩农田供水。
根据《柏条河开发综合规划报告》,都江堰管理局拟在柏条河胥家至三道堰全长44.76公里的河道上开发15级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0多万千瓦;并有电力、旅游、房地产、沙石等项目,综合开发总投资将超过10亿元。此次综合开发将主要涉及供水及节水改造、防洪、发电、水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关键词有三:“全渠硬化”、“开发15级电站”和“大规模房地产和旅游开发”。
规划难过洪水关
根据都江堰管理局和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共同出具的、柏条河综合开发环境评估公示书,目前,柏条河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柏条河防洪标准低,存在安全隐患;二、渠道衬砌率低,输水能力不够,渗漏损失大,水量浪费严重;三、柏条河水质污染严重;四、 柏条河水能资源尚未开发利用。
柏条河的第一个“主要问题”在7月的严重汛情下就遇到了严峻考验。7月14日—7月20日,四川盆地发生持续强降水天气,山洪在各地爆发,柏条河灌区同样不能幸免。
按照目前项目规划,柏条河上将新建10至12级电站,平均3至4公里建1座闸坝式电站,每级电站平均落差约15.4—18.5米。而柏条河天然河岸高只有2.5米至3.5米,闸坝式电站会使柏条河很多河段的水面高于地面,形成地上悬河,造成两岸防洪安全隐患。“平原河道修建多级梯级电站,不符合基本的科学原理。如果一座闸坝出现事故,形成连锁反应,其后果更为严重。”成都市水利局高级工程师陈渭忠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如是表示。
同时,拦河而建的电站将使水流减缓,不仅降低行洪能力,且破坏自然的输沙能力,形成泥沙淤积,减少过水断面,进一步降低行洪能力。
根据公认的科学结论,柏条河是成都平原典型的排灌结合的河流,成都平原的洪水又是以区间性降雨洪水为主。修建电站后水位雍高,将导致区域排水不畅,形成流域内洪涝。洪涝之下,本已日显脆弱的平原土质面临逐步盐渍化的危险,对灌区的生态环境影响极大。
电站可能带来的负效应
按照规划报告,柏条河将采用混凝土砌河岸、卵石铺河底的方案来渠化河道,目的是防止河水渗漏,“节约水资源”。但全渠硬化防渗漏方案的科学性遭到质疑。
如果全渠水泥硬化,将阻碍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系,破坏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交换通道和水生生物体系,危害水生态系统,破坏健康的水循环系统,河流的自然生态功能可能丧失。这样将极大破坏河流的自净能力——目前生物界大量研究的活性污泥处理废水的方法,就是对河流自然净化的模仿。全渠水泥硬化将是“节约可见水资源”,而“破坏生态水资源”。
同时,闸坝式电站蓄水后,首先导致水位抬高、水流速度降低,水体自净能力势必减弱;水环境容量减小,纳污能力变弱,污染累积将突显出来。如果再加上梯级电站施工期——根据规划,柏条河12座梯级电站施工期将长达10年——排污和两岸污染物的排放,变原有河流生态系统为湖泊生态系统,“水质污染”将是近在眼前的紧迫生态灾难性难题。“梯级水电站的建设变河流为湖库,影响水流水文情势,闸坝阻隔影响溯河产卵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繁衍。”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程根伟认为。
程根伟指出,为了给流域生物一个基本生存空间,必须在天然河道保持一个“最低流量”,以维持天然河流的水域景观和水生生物的生长条件。但是,在《柏条河开发综合规划报告》中没有涉及此项科学预测数据。
直接触及成都公众神经的是,柏条河综合开发对成都市饮水水源安全的影响。
柏条河是成都市自来水二厂、五厂、六厂的两大取水水源之一,承担着给成都市生活、工业和生态环境供水,及柏条河、府河、毗河、东风渠农业用水输水。它与白果岗电站渠相接,直接接收发源于成都市境内、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白沙河优质饮用水源,是成都市几百万居民的饮用水源与应急贮备水源之一。
如果柏条河综合开发规划开始实施,柏条河自身的水生态难题重重,再加上流域内工农业生产的排污污染,那么,柏条河生态难题将突现,至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比如施工期内)是存在生态难题的。日以万吨计取水于柏条河的成都市饮用水是否安全就成为一个悬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