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规则?
美国随后的出牌,一度让人大跌眼镜。
9月28日至10月9日,今年以来的第4次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曼谷召开。原本对《京都议定书》坚定支持的欧盟,立场突然转向,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包括了《京都议定书》条款的气候变化合作提议。而这个新提议,也符合美国代表团的利益主张。
据网易财经报道,瑞士一家气候变化研究所所长马丁·科尔对此评判说:“从技术层面上讲,《京都议定书》需要100多个国家同意才能终止。但是美欧现在就像自己另起炉灶,从事实来看脱离了《京都议定书》。”
莫非,在《京都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之外,美欧要另立规则?
另立规则的主张,在会议上遭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另立规则的企图流产。
经过细致的观察之后,更多的气候变化专业人士看出了背后的玄机。
一位来自挪威的专家巴德兰则认为:“为了把美国拉入局,欧盟才想到一个在《京都议定书》和美国可能接受的框架之间的一个提议。”
长期以来,美国以石油、汽车等行业为先导的传统工业界,一直拒绝在资金和技术上资助中国(对没有竞争关系的最不发达国家则没有限制),其理由是不能用美国的资金补贴发展中大国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这个主张,也直接让布什政府在8年前不顾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而退出《京都议定书》。
进入2009年,奥巴马政府本来提出一项更为理想化的主张“征收碳排放税“,但却受困于美国国内政治、经济架构而寸步难行。
除了传统工业界的反对,奥巴马政府还有一些实际的考虑。奥巴马政府提出的医改方案,美国国会迟迟不能通过。按照美国政治规则,国会很难同时将“两张牌”一起通过。在医改这张国内牌和气候变化这张国际牌之间,奥巴马政府只能先选择前者。“这就需要国际社会帮美国政府一把”。喻捷说。
一场大戏就此拉开序幕,欧盟开始与美国唱起了双簧。气候专家观察出的脉络是:欧盟向来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最为积极,此番在内部也无消极声音,缘何突然转变立场与美国一致?这显然是哥本哈根会议迫在眉睫压力下的不得已而为之。
在欧盟扮演红脸之前,中印两国已经扮演了黑脸的角色,携手缓解了美国政府的压力,间接向美国国会施压。在胡锦涛9月下旬的“积极表态”之后,印度环境部部长贾伊拉姆·拉梅什表示:“印度政府计划在2011年之前设定燃料效率目标,到2020年将新再生能源的使用率提高到20%。”另外,印度还将设定建筑能效标准并从2012年开始实施。
欧盟和发展中大国的默契,等于告诉美国国内的反对方:如果谈不成,大家将面临双输的格局。在另立规则流产的情况下,如果不想双输,除了接受《京都议定书》,按照巴厘路线图前进,美国别无选择。
“目前来看,美国政府尽管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支持,但哥本哈根会议取得很大突破的可能依然不大。”喻捷说,“按照程序,奥巴马与国会就气候问题的再次过招,将被安排到明年3月份”。
庆幸的是,哥本哈根会议并非大限。按照《京都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的安排,各国需在2010年底以前谈出框架,为2013年以后的全球减排做出安排。“今年如果谈不拢,明年的会就得开得更多。即使开会多,也还会有谈崩的危险”。喻捷说。
而即将踏上中国土地的奥巴马,此时正在指挥幕僚抓紧进行与中国的磋商。作为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大的两个国家,或将重构气候变化的国际规则。★
|